时间:2024-04-24
郭玉洁
世界上本没有名字。
枣树就是枣树。这一棵是枣树,那一棵也是枣树。只有人类用代号把同类区分开,固定成一种符号、一个定义。
最近,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取名行为的变化。他们发现,这是一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与融入人群的需求之间的拉锯战。也就是说,人在取名时,一方面想显得特别,一方面又想要被社会主流认可。这两种需求驱动下,姓名的流行文化像潮水般涌动。
据《中国姓名史》,1949年10月到1966年5月,中國人名常用字前6位是“华”“英”“玉”“明”“秀”“国”。“文革”期间,则是“红”“华”“军”“文”“英”“明”。“文革”结束到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又把“华”“丽”“春”“小”“燕”“红”,推上了榜上前6名。
这正是我国三次重名潮发生的时期。而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四代重名潮。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泽、梓、子、宇、沐。沐宸、浩宇、若汐、一诺、艺涵……网友说,这像是网络小说、偶像剧里的主人公走进了现实。“那批看网络小说的人长大做父母了。”有人说这些名字“看起来文雅,其实没有内涵”“太偷懒”。
但这些如今“烂大街”的名字,也曾是先锋、个性化的尝试。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融入社会的愿望会使行为趋向于群体中的平均值,而脱颖而出的愿望会使他们远离群体中常见的情况。如果没有后者,最受欢迎的姓名永远会是那几个。
名字来源于社会,人与社会的新关系,也塑造着新的取名方式。
1999年,有研究者将中国南方某高校学生姓名依其地域来源,分为内地、港澳台、海外华人三组,发现三地男性姓名中,“志”“伟”“文”“健”最为常见,内地学生姓名中常见“华”,少有以“富贵发财”入名的情况。如今,有生于2017年的内地小朋友被取名“王者荣耀”,有姓“顾”的孩子,叫作“顾得猫宁”,音同英文“goodmorning”。他们的同代人里,还有“许多金子”“梁辰美景”。
2021年,一家在台日本连锁寿司店称,只要名字带“鲑鱼”两个字,就可以免费就餐。店家很意外,竟然有135个人特地改名来吃。电视台镜头前,一个小伙子说这是自己第三次改名了,已经改不回去,以后他都要叫“张鲑鱼之梦”了。
这或许就是后现代社会了。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解权威、解构定义,成为人和社会交往的新方式。
(摘自《中国青年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