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5

●刘赣军 黄健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分析

●刘赣军 黄健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欠缺,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从而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本文从体育运动角度出发,分析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抑郁情绪干预的效果。

体育锻炼;医学生;抑郁症;干预

抑郁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但如果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得不到有效改善,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时会导致抑郁症。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定群体,课业负担繁重,容易在紧张或压力中产生抑郁情绪。体育体育运动是维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其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欧美一些国家常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对部分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为探讨体育运动对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笔者对某医学院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整群抽取某医学院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135份,回收2 117份,其中男813名,女1304名,年龄为18~20岁。按照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筛选标准,筛选出心理异常或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共300人;然后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再次进行测试,最后确定SDS标准分50-62分的学生60名。将60名学生分成3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手段和方法,实验1组以单独体育运动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为主,实验2组以集体对抗性体育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方法选用国内外通用SDS进行抑郁状况筛查,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定记分制,把20个项目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然后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总分,我国以SDS标准分50~62分为有轻度抑郁症状[1]。

体育运动此次实验组所采用的体育运动强度范围为50%~85%VO2max,锻炼的强度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5%~75%;实验共进行12周,每4周为一个周期,每周锻炼2次,每次100min;体育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实验1组主要采用传统的慢跑、24式太极拳、登山、跳绳以及毽球等单独体育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实验2组主要采取目前在高校开展较为普及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体育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2]。

实施方式实验以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参加体育锻炼小组的形式开展,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内容,以体育运动训练为主要活动形式;拟通过体育运动训练改变参与者的消极态度和不良适应行为,把提高自控能力,促进情绪稳定作为实施目标。进行12周干预后,再次组织成员进行第2次SDS的测量。

统计分析所测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处理均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1,2组学生实验前、后SDS标准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单独体育运动形式为主的体育运动,以集体对抗性体育体育运动形式为主的体育运动对改善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更佳。

3 讨论

既往实验证实,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参与者抑郁情绪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以从生理、生化和心理学等范畴进行阐释[3]。生理、生化实验发现,抑郁症是由于大脑5一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而进行体育锻炼则能够有效促进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对抑郁情绪起到改善作用。心理学观点认为,当人体进入体育运动状态时,主管情感的大脑右半球会兴奋,参加体育运动者可体会到体育运动愉悦感、舒适感、满足感、充实感,从而呈现出一种总体心理良好状态,有利于抑郁者缓解动作迟缓,排除疲倦感、空虚感。通过体育锻炼也能使抑郁者的情感得到发泄、注意力发生转移、紧张程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体育运动对于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也存在差异,集体对抗性的体育体育运动要优于单独形式的体育体育运动,可能是集体对抗性体育体育运动具有集体性、竞争性的特点。抑郁者最显著的个性特点是孤独、不合群,而参加集体性的体育体育运动项目,有利于提高其情绪兴奋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进取精神,并从面对面的抗衡中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评估,从而提高信心[4]。另外,集体对抗性体育体育运动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可以使参与者在集体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使其体育运动更为积极主动,更能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对困难的克服;而单独体育运动形式的体育锻炼缺少集体的氛围和对抗的刺激性,体育运动时间稍长,就会由于单调、枯燥,而使参与者失去兴趣,感觉厌倦,从而降低了改善心境的效果,且不易坚持。

在体育运动执行的过程中,要尊重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合理安排训练课的强度和量[5];同时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训练课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教师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要注意训练手段的多样化和游戏化,合理安排体育游戏的时间和内容,使参与者既能达到相应的体育运动强度和体育运动量,还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

(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

[1]余毅震,秦泰然,孙琳等.大学新生抑郁状态影响因素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2(3):286-288.

[2]董启清.体育运动的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63-6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15:31-35,194-204.

[4]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1-42,133-134.

[5]王建治,苏俊鹏,杨静等.集体对抗性体育体育运动对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疗效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1(8):58-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