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15

文/冯雪梅

乙型肝炎具有极强传染性,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如果感染乙型肝炎病毒[1],患者发生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的风险会显著提升,为患者以及家庭产生巨大的经济负担[2-3]。据统计,乙型肝炎在全球内均有发生,有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00万人由于乙型肝炎而导致的肝硬化以及肝癌等疾病失去生命[4]。就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而言,世界上并未针对乙型肝炎研制出有效性较高的治疗方法,但是,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的方式,达到预防病毒感染的目的[5-6]。为确保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充分发挥效用,降低免疫失败风险,因此,需在接种前对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合影响因素改进疫苗。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对影响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的因素进行探讨,详细研究见下文。

1 疫苗方面的影响因素

1.1 乙肝疫苗纯度

有研究结果指出,如果能够使乙肝疫苗中的HBsAg纯度提高,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抗体应答效果[7-8]。有人对此展开研究,选取无接种乙肝疫苗的待接种者,将其分为三组,为三组待接种者接种剂量不同的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分别为5、10、15,接种后30d,为接种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同时对三组数据进行对比,最终结果显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越大,接种者的抗体应答效果越良好,三组数据进行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1.2 疫苗佐剂的差异

有研究指出,疫苗的佐剂不同,人体免疫系统接种疫苗之后产生的应答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9]。有人对此展开研究,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接种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乙肝疫苗二次接种,并对接种者的免疫系统应答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直接接种大剂量乙肝疫苗人员的应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就现阶段临床接种效果而言,疫苗佐剂种类较多,传统的疫苗佐剂为铝盐佐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疫苗佐剂,例如:植物佐剂、脂质体佐剂等,上述佐剂的应用亦能显著提升免疫应答效果。但为确保疫苗佐剂能够在临床上安全使用,上述新型佐剂还在实验阶段,并未完全投入至临床应用中。现阶段,就欧洲地区,在临床接种中,已经将加入了新型佐剂的乙肝疫苗投入使用,尤其针对不足15岁,有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现象的接种者具有显著效果。除此之外,乙肝疫苗存在热稳定性,如果被冻结,可能会对佐剂胶体产生影响,使其遭到破坏,继而导致疫苗无效,基于上述情况,建议控制储运温度为2~8℃。

2 接种方面的影响因素

2.1 接种方式的影响

疫苗接种者的免疫系统由于受到不同接种方式的影响,产生的反应也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现象[10]。在人体皮肤组织中,树突状细胞以及大量淋巴细胞均具有免疫功能,因此,大部分人认为如果在接种疫苗时,采用皮内注射方式,能够使免疫系统更快的产生应答效果。但是根据临床实践可知,通常情况下,皮内注射的方式一般只应用于透析患者,该注射方式不建议在老年人以及婴儿接种群体。主要是由于婴儿机体发育不完全,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对于外来抗原的敏感度较高;老年人群体由于机体功能降低,其免疫系统活性并不理想。在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为接种者注射疫苗时,一般来说只能注入0.5ml剂量的疫苗,无法为接种者注射大剂量疫苗,而小剂量的疫苗则无法达到理想的免疫系统应答效果。有人对此展开了研究,平均划分50名医务人员为A、B两组,采用皮内注射方式为A组人员接种,采用肌内注射方式为B组人员接种,30d后对两组医务人员的抗体阳转率进行对比,最终的对比结果显示,A组抗体滴度更低。

2.2 接种频次与间隔的影响

根据相关报道可知,健康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期间,通常是两次接种或是减量接种,通过上述接种方式能够确保接种人员的接种完成率,同时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接种成本。有研究指出,部分人对于上述常规接种方式会存在免疫无(弱)应答的现象,针对这一群体,可采用3次接种,每次接种间隔1个月的方式进行接种,能够有效提高接种者的免疫系统应答效果。

3 接种者机体差异的影响

3.1 个人体质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疫苗接种人员由于年龄、性别、体重等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接种后免疫系统的应答效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1]。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速度会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接种人员年龄越大,接种后出现免疫系统无(弱)应答现象的可能性越高;而未成年人群体中,由于机体正处于成长阶段,免疫系统并未发育完善,因此在接种疫苗之后,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其免疫系统应答效果较差。此外,有研究指出,男性群体接种疫苗之后出现疫苗无(弱)应答的几率明显高于女性群体的1.5~2倍。

3.2 家族遗传的影响

疫苗接种后应答效果良好与否并不仅仅只受个人体质等因素的影响,接种人员是否存在家族遗传也会对其应答效果造成影响[12]。有研究指出,在对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的接种人员免疫应答效果进行观察后可知,一级亲属在接种后存在无(弱)应答,则其直系亲属出现无(弱)应答的几率较高[13];反之,则较低。

3.3 HBV隐性感染的影响

有些乙肝疫苗接种人员可能存在HBV隐性感染,当该类人员接种疫苗之后,出现无(弱)应答的几率更高,这主要是由于通过“乙肝五项”并不能明确接种者是否存在HBV隐性感染,因此,患者接种之后就会出现接种疫苗后无(弱)应答的表现[14-15]。有研究指出,对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的接种人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显示,其中大约60%的无应答接种者存在HBV隐性感染。上述结果可知,HBV隐性感染与免疫失败之间存在直接关系[16]。

4 免疫因素的影响

4.1 抗原提呈功能方面的影响

接种者的抗原提呈功能存在缺陷,会让抗原提呈细胞不能与HBsAg有效的摄取,进而让抗原肽难以形成,另外抗原肽不能和MHC-Ⅱ类分子进行稳定的结合,也会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进而难以形成抗体。

4.2 协同信号分子表达能力偏弱

相关研究对无(弱)应答的接种者进行了T细胞CD28分子的检测,观察协同信号分子的表达能力,在对强应答的接种者协同信号分析表达能力指标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无(弱)应答者的协同信号分析表达能力要弱于强应答者。

综上所述,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无(弱)应答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17]。目前,对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相关研究资料还不够丰富,还需要通过更多临床资料来加以印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