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4-05-15

文 杨银花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德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理

中医学上,消化性溃疡属“吐酸”“胃脘痛”等范畴,气滞、热毒、湿浊、阴虚、瘀血为其主要病机,认为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化瘀行气,解毒化浊,滋阴养血。因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在该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医与常规西医治疗相结合,可有效发挥协同作用机制,提高整体疗效。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理如下。

提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Hp感染是诱发溃疡及造成溃疡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最重要病因。目前,在西医治疗上,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胶体铋剂的四联疗法是临床上治疗胃炎的主要方法,但因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Hp根除率低的现象颇多。而在中医治疗上,相较于西医对 Hp的直接抑杀作用,中医通过益气活血解毒方等方剂的应用,与西医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以提高Hp的根除率。益气活血解毒方方剂组成:生黄芪30g,白芍、白术、茯苓、焦槟榔各15g,赤芍、连翘、蒲黄、木香各12g,三七粉10g,黄连、五灵脂各8g。黄芪、赤芍、白术、黄连等健脾益气,连翘、白芍等固本解毒,促进机体整体及局部屏障功能得到提高,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以减弱Hp的侵袭能力。同时,现代药理学证实,白术、黄连、连翘等具有根除Hp的效果。

抑酸。据相关研究报道强调,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酸的大量分泌是损伤消化道黏膜,造成有益菌抗菌活性降低、Hp大量生长繁殖的重要原因。因此,抑制胃酸分泌为消化道溃疡患者临床治疗的又一靶点。在西医治疗药物中,抑酸药物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主要以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为代表)和H2受体拮抗剂(主要以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为代表)。而中医治疗上也有许多抑酸类中草药,如海螵蛸中的有效成分碳酸钙、磷酸钙等对胃酸起中和作用,可对胃酸的分泌进行抑制,进而保护消化道黏膜;煅牡蛎有收敛固涩、制酸之效,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具有抑酸的功能;煅瓦楞子不仅具有止痛作用,且能够有效抑制胃酸的分泌。因此,中西医结合可同时发挥抑酸功效,加强消化道黏膜的保护,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

促进溃疡愈合。西医通过抗Hp感染、抑制胃酸分泌、预防消化道黏膜损伤等综合疗法的实施,可有效防止溃疡病情的进展。但患者溃疡面愈合效果与患者康复进程及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中医学上,诸多中草药及方剂具有“去腐生肌”之效,对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具有显著的作用。如,祛腐生肌健胃汤,方剂组成白芍40g,黄芪、白头翁各30g,党参、柴胡各20g,白术15g,法半夏、炙甘草、砂仁、茯苓、炮姜、陈皮各10g,共奏去腐生肌、和胃止痛之效。

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中各个细菌菌落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保持着动态平衡即称作微生态平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强调,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道有益菌与有害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造成有益菌抗菌活性降低、Hp大量生长繁殖的重要原因。因此,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为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的关键。西医治疗上多采用益生菌来调节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而中医学上,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是外毒与内毒共同作用,中医强调机体特定状态下的“动态平衡”,目前一些活血解毒类中药已被证实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微环境稳态,从而改善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注意事项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是医药学史上的一种全新升级方式,其促使中医与西医在学术研究行业施以交叉式,可谓是医药学上的一大提升。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中,应严格把握用药原则,防止药物之间发生物理性、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及影响药效发挥。需要明确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联合用药,促进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等符合患者疾病治疗需求,以实现“对症施治”。另外,可通过患者用药记录的调取和对患者用药史的调查,获取患者用药信息,在处方开具过程中提高药物清单的精确性,避免重复用药。

总体而言,消化性溃疡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面对其反复发作造成的困扰,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Hp根除效果、抑酸效果、促进溃疡面愈合及调节胃肠道菌群结构中的药用价值,进而提高疗效,缩短溃疡病程,减少复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