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云凤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甘肃 兰州 730046
随着我国环境的恶化,各类呼吸道疾病在我国小儿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较高。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身体各组织尚处于发育阶段,因此其对各类疾病的免疫能力较低,相较于成年人更易感染各类致病菌,因此临床需根据患儿情况选择药物进行干预[1-2]。多数此类患儿会诱发喘息性支气管炎,这是呼吸内科患儿常见情况,多见于1~3岁的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是指一种急性支气管炎,并且患儿伴有喘息的症状,婴幼儿群体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多是因为患儿呼吸道感染了合胞病毒,当合胞病毒侵犯患儿下呼吸道,损害患儿下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而使得机体产生大量炎性介质,价值呼吸道的局部炎症反应。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以憋喘、咳嗽、气道狭窄、支气管痉挛、气道高反应性等症状为主。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需要及时予以治疗,否则患儿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甚至因此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相较于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生之后才开展治疗工作,对于有较高可能发生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儿采取积极干预,预防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是更为有效的手段。根据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发病机制可知,预防的关键在于阻断炎性因子及病毒的聚集,临床上多以药物进行。西替利嗪是近年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盐酸西替利嗪,这一成分在进入患儿体内后,可以对组胺H1受体进行选择性地拮抗,对患儿机体发挥作用之后,可发挥其高效的抗组胺作用,并且,西替利嗪不需要经过患儿血脑屏障,所以患儿在用药后的30~60min内就可达到最高组织浓度,有着显著的疗效。除此之外,西替利嗪还可以抑制患儿体内的白三烯活性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活性,从而有利于降低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促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的缓解及消失,达到预防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目的。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西替利嗪经临床证实可有效缓解气道炎性反应,但目前临床上缺乏其关于喘息性支气管炎预防的研究,为此,本文纳入216例患儿展开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此研究以随机法抽选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1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确诊者展开临床观察,以药物干预模式选择的不同,对患儿进行数字编号后行分组,编号1~108者纳为对照组,编号109~216者纳为研究组。对照组女性52例,男性56例;年龄为1~6岁,平均(3.41±1.07)岁;病程为5~37h,平均(21.09±1.46)h。研究组女性与男性数量均为54例;年龄为1~6岁,平均(3.57±1.10)岁;病程为5~37h,平均(21.15±1.54)h。患儿家属在知晓研究详情前提下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儿一般资料以统计学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提示无差异性,即P>0.05。研究的开展符合伦理要求,已提前上报至伦理委员会并获其批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符合临床病理学诊断标准,并有明显喘息性支气管炎症状);②所有患者智力清晰且配合实验指标的观察;③所有入选患者均有与本研究相关的完整临床资料数据;④患儿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不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等;⑤患儿不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例如:结核疾病、血液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⑥患儿在近期内均未服用过抗过敏类的药物;⑦患儿对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药物,均不存在过敏性反应。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以及无自知力、不能确切表达者,依从性差者;②不能够配合完成随访工作的患者;③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中途转院或出院的患者;⑤研究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导致研究终止;⑥研究期间接受其他治疗;⑦正参与我院或他院的另一项临床研究的患儿。
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包括止咳治疗、平喘治疗、解痉治疗、抗感染治疗等,病情严重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患儿基础上以盐酸西替利嗪进行药物干预,药物信息:由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308,2.5mg/次,2次/d。
研究时间设定为1个月,研究中途康复者,在家属同意下可停止治疗。
组间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的炎性指标水平,以及治疗期间喘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出现情况,以评价预防效果。
临床症状:咳嗽、气喘、哮鸣音。
炎性指标:WBC(白细胞计数)、CRP(C-反应蛋白)。
上述观察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均以SPSS 20.0系统进行验证,结合直接概率法校正检验卡方值(χ2),比较两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χ2和T检测,均以P评价,P<0.05时,提示检测项目有明显差异性。
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气喘、哮鸣音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4.10±1.23)d、(2.01±0.54)d、(4.17±1.24)d,对照组患儿分别为(6.75±1.70)d、(3.38±0.95)d、(6.70±1.58)d,研究组患儿的咳嗽、气喘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组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表1 组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治疗前组间WBC、CRP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获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更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组间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d)
表2 组间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d)
治疗期间,研究组患儿出现喘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组间治疗期间喘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出现率比较[n(%)]
小儿支气管炎的发病呈现季节性特点,由于小儿群体的呼吸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均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有害物的抵抗能力有限(空气污染),因此,小儿群体较成年人来说,更易感染出现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腔急性感染、咽部急性感染以及喉部急性感染,统计显示,超过90%的患者是因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所致,剩下约10%的患者,则是因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所致。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在患者的职业、性别、年龄以及地区方面不具有差异性,但是相较于成年人而言,小儿群体的发病风险更高。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情并不严重,属于轻度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咳嗽、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为主,且病程时间一般较短,大多不会超过7日。但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小儿群体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染的可能性,有时还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患儿的健康成长以及发育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来说。必须对其展开及时的、有效的、积极的治疗。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时,有可能会诱发其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且患儿可不存在家族过敏史,平时也可无特异性情况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并不完全相同,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气道重塑的现象,因此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但是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并不存在气道重塑的情况,因此不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进行病情的控制。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防御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较成年人,小儿群体更易感染此疾病。导致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原因也较多,包括个体因素、变应原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等。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出现,主要与患者的体质相关,并且这种体质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患者所处在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也可能引发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情况。在发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出鼻塞、流涕等反应,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出现咳嗽、喘息等情况,病情逐渐加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具有一定危险性。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来说,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出现会进一步增加其病情的严重性,并且增高其临床治愈的困难程度,还有可能会对患儿的肺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尤其是曾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者,当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情发作时,必须对其及时展开治疗,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缓解其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目的。
临床研究指出,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更易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发病之后,嗜碱性细胞会释放大量的组织胺,而组织胺水平的上升,会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使得患者微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同时促进炎性因子的渗出,增加了平滑肌痉挛的风险,引发患儿出现哮喘反应[3]。其外,组织胺会增加H受体的兴奋度,造成气管狭窄,进而导致患儿出现哮鸣音。由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出现,会导致患儿肺功能的降低,因此必须施以及时的治疗,否则会威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4]。既往临床上多以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药物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同时预防喘息性支气管炎,但是这些药物的预防效果有限,并且会导致许多副作用[5],因此,寻找出一种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十分重要。
西替利嗪是一种抗敏药物,进入患儿体内后,有显著的抗组织胺效果,并且该药物不需要经过血脑屏障,因此在服药60min内就可起效并且能达到血药浓度的最大值。其外,西替利嗪可抑制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活性,有效缓解气道炎性反应,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6]。并且,西替利嗪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其无生殖毒性,也没有致癌性,其可对组织胺H1受体进行选择性的拮抗,因此相较于同类药物而言,其引发便秘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更低,还因为具有极性进而可有效降低对中枢的影响[7]。除此之外,西替利嗪可以对HI受体发挥长效的抑制效果,能够有效的将被组胺所激活的靶细胞阻断,同时还可以对患儿机体变态反应中所形成的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发挥抑制作用,从而不仅达到抗炎的效果,还可起到抗过敏的作用。近年来,西替利嗪在我国临床得到了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将其应用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治疗工作中。除了上述优点外,西替利嗪还可以抑制气道炎症中的嗜酸细胞浸润和趋化,并对前列腺素发挥拮抗作用,还能对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发挥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抑制患儿机体炎症,降低患儿气道高反应性的理想效果。最后,西替利嗪在患儿体内基本不被代谢,且其不仅有着较短的半衰期,还有着较长的作用时间,相较于其他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来说,西替利嗪可以明显降低给药剂量及次数,因此,西替利嗪引起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即使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也可应用西替利嗪展开治疗工作[8]。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西替利嗪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咳嗽、气喘、哮鸣音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WBC、CRP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西替利嗪可以有效缓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控制其病情发展,并改善患儿机体炎症状态,从而避免患儿并发喘息性支气管炎。研究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喘息、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证实,西替利嗪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患儿来说,西替利嗪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善患儿症状,促进患儿康复,还可有效预防患儿出现喘息性支气管炎,因此,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