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4-05-15

黄静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

0 引言

造血干细胞发生的恶性克隆性病症被称为急性白血病(AL),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病症。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伴随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白血病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2]。患者往往伴随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因此患者的生命安全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医务人员在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和疗效进行评估时,选择一种合理的指标是极为关键的。疾病发生后,患者骨髓中非正常的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会大量异常增殖,在骨髓内异常聚集并对正常造血功能形成不利影响,机体造血能力受到严重抑制,肝脾及淋巴等髓外组织也会受到广泛浸润,会造成典型临床征象,主要包括出血、贫血、浸润以及感染等。现阶段我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为1.62/10万,疾病患者以成年人为主,儿童患者主要疾病类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4]。急性白血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通常生存期不高于3个月。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部分患者疾病得到有效缓解,大大增加了存活期甚至有治愈病例。AL患者临床中通常会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判断疾病发展程度及治疗效果。就目前来说,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诊断,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病情状况。但是实施骨髓穿刺患者需要承受极大创伤,临床中致力于研究更为安全有效的疾病检查方法。AL纤溶及凝血功能变化受到极大重视,化疗治疗后,多种促凝物质会经由白血病细胞释放,会对纤溶及凝血功能造成抑制。纤维蛋白降解反应后形成血浆D-二聚体。纤溶及凝血系统的双重激活可通过血浆中物质生产和增高充分体现,是体内产生继发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重要分子证明。因此临床中在对恶性肿瘤进行诊断时,血浆D-二聚体检验指标具有特殊意义及作用[5-6]。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血浆D-二聚体对于判断AL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应用价值。研究详情现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筛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入组对象收集年限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另于同期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对照组(n=80)男女体检者比例为43:37,年龄42~65岁,平均(55.78±2.35)岁。观察组(n=80)男女比例为39:41,年龄41~68岁,平均(56.02±2.28)岁。观察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家属知晓研究详情自愿参加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患者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或是伴发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疾病患者。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统计学分析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根据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化疗方案(阿糖胞苷联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联合柔红霉素),化疗时间为1个月。化疗治疗后,完全缓解及未完全缓解患者分别为47例、33例。对照组抽取3~5mL空腹肘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分离血浆进行抗凝处理后,将获取血浆标本存入冰箱中,温度维持在-20℃。观察组患者则于化疗前后发别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收集方法同对照组。两组检查仪器选择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生产厂家:法国Stago;型号:STA-R),检查血浆中的D-二聚体水平,实验方法选择免疫比浊法。

1.3 指标观察

分别对对照组及观察组化疗前后静脉血进行检查,测定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7]。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相关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应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

2 结果

治疗前未缓解组及缓解组和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未缓解组(t=7.319,P=0.000),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2.068,P=0.000),未缓解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20.409,P=0.000);治疗后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6.33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t=3.755,P=0.000),未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5.714,P=0.000),缓解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799,P=0.074),组间差异无明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分析(,μg/mL)

表1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分析(,μg/mL)

2.2 白血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两组干预前直肠癌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直肠癌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缓解组比观察组未缓解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观察组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分)

表2 比较观察组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分)

2.3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对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缓解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观察组未缓解组,组间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出现的毒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晰,后续的部分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电离辐射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这一疾病的发生,患者伴随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需要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进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各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血液系统中急性白血病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主要病因是白细胞的异常增殖或死亡,由于白血病细胞抑制患者的血管壁,导致患者体内血小板含量不断下降,促进凝血剂的释放,对于患者有较强的凝血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证实,现阶段国内急性白血病发生率约为0.03‰,且发病率呈逐步上升发展态势。疾病发展迅速,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疾病恶化,缩短患者生存期。临床中常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判断疾病情况、进展或是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但是检查方式会造成创伤,患者接受度不理想,临床应用受限。无法及时接受检查获得准确依据,会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期或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影响较为明显[8]。相关研究结论证实,血液和血液中血浆D-二聚体是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对患者的进展和疗效进行评价,需要根据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状况来进行患者的骨髓检查。随着急性白血病患者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改变,在化疗后患者的细胞释放出凝血物质,随着患者皮肤湿度的不断增加,这一指标会逐渐被激活,血浆D-二聚体产生的特异性物质主要表现为纤溶和凝血酶活性的逐渐增加。A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疾病进展和疗效给予有利依据,主要是因为AL病理机制表现为白血病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细胞分化成熟受到抑制或是细胞异常凋亡。疾病发生后,血管壁受到白血病细胞浸润,血小板显著降低或是发生功能障碍,机体促凝物质异常释放,都会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是发生出血。AL患者凝血功能多表现异常,从而会诱发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发生纤溶反应后会生成具有特异性的标志物D-二聚体,本种物质水平和凝血酶及纤溶活性呈正相关,如果物质水平显著提升,表明机体处于纤溶亢进或是高凝状态[9-10]。另外D-二聚体还能作为判断体内是否存在血栓的有利依据,能够帮助临床准确鉴别是否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

近年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白血病患者存在某种染色体易位,易位会产生新的融合基因。这些标志可以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布的白血病诊断标准已经将染色体易位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当前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淋巴瘤晚期侵犯骨髓或并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容易发生白血病的主要为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例如小淋巴细胞瘤和无裂细胞性淋巴瘤等。白血病常具有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不同程度的浅表淋巴结脓性肿大、肝脾肿大等;另外,还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而白血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病理、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等检查,少数患者需经特殊细胞化学及其他特殊检查才可确诊。外周血中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总数多在2万个以上,最高达35万个以上,5例患者均仅见少许幼稚淋巴瘤样细胞,只有死亡Ⅰ例中外周血可见大量幼稚淋巴瘤样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仅轻度贫血,这有异于其他类型白血病[11-12]。在临床研究中,血液病学家往往在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近年来临床研究中针对淋巴瘤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明确患者的病情后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开展诊断,以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AL患者接受化疗治疗后,在药物作用下,机体会大量释放促凝物质,凝血和纤溶系统会被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会受到异常增加的白血病细胞的损伤及影响,导致凝血系统激活。受损的内皮细胞会大量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致使发生继发性纤溶亢进[13]。白血病细胞则会大量分泌炎性因子及弹性蛋白酶,会对纤溶系统抑制物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含量降低发生纤溶亢进。AL患者感染症状较为常见,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重。在各种因素协同作用下,AL患者会存在纤溶及凝血功能障碍。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选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具有靶向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受到了血液肿瘤患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临床中可以通过动态检测A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准确判断疾病发展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检测无创患者接受度理想,且可反复多次进行检测,临床价值显著,值得重视并推广应用于AL临床诊治过程中,造福更多的AL患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