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对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

时间:2024-05-15

陈莉萍,张岚,肖金彩,马运连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67)

0 引言

COPD指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很常见。该病主要的特点是持续性气流受限,同时也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发病原因主要是有害的粉尘颗粒或气体侵袭引起的慢性炎性反应。COPD虽然属于慢性疾病,但是患者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出现急性加重的情况,导致病情危急,需要住院接受治疗。而医院当中致病微生物含量较高,同时呼吸科也更容易聚集多种致病微生物,因而患者有较高的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所以,对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护理管理中需要特别注意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4例,研究了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48~76岁,平均(60.3±2.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49~77岁,平均(60.5±2.4)岁。两组患者比较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均为急性加重期,均为住院接受治疗,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COPD非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病房、诊疗室的管理。如定期清洁消毒,减少人员出入,各项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消毒洗手制度等。根据呼吸科规章制度,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医疗和住院场所清洁。定期使用紫外线灯和多功能动态杀菌机,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医护人员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1]。

(2)观察组采取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对病房环境加以优化,整理病房物品,清理不必要的物品,使病房环境更加整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护理安全。使用密闭痰液收集器,避免呼吸道分泌物在空气中暴露。定期检测病房菌落数,采取针对性方法处理。开展详细的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宣传短片、现场讲解等方式,介绍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院内感染知识及防控方法,提高患者感染预防的主动性,定期组织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学习相关的卫生知识[2]。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对特定患者进行规范监控和隔离,针对高危患者采取重点监控,如气管镜检查、胸腔积液抽水的患者等,同时对患者实施隔离保护措施。避免多重耐药菌引起院内感染,定期进行目标性监测。指派专人负责督查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造成院内感染的情况。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教育,提高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3]。积极开展病床责任制,对患者病情情况和每日护理内容准确记录。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建立完整的护理流程,量化检查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院内感染控制效果纳入到医护人员测评考核指标当中,督促医护人员提高对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4]。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相关指标水平、疾病相关指标水平。院内感染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CD64感染指数、血清降钙素原(PCT),数值越低,说明感染风险越低。疾病相关指标包括功能残气量(FEC)、残气量/肺总量(PV/TL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所有呼气量(FEV1/FVC)[5]。其中前两项指标数值越低、后两项个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病情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处理,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用T和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81%,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感染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CD64感染指数为(1.00±0.39)、PCT为(0.55±0.07)ng/mL,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7±0.62)、(0.74±0.10)ng/mL,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染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感染相关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FRC(3.05±0.40)L、RV/TLC(41.14±5.61)%,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7±0.54)L、(45.49±5.72)%;FEV1(1.28±0.47)L、FEV1/FVC(64.62±5.57)%,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3±0.29)L、(60.06±5.28)%,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COPD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可能由于受到外界有害因素影响或免疫功能降低的影响,出现急性加重的表现,咳喘、胸闷、气促等症状都会加重,还会对患者肺功能造成较大的损伤[6]。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但是呼吸科病区又比较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交替,因而自身防御力本就低下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对疾病治疗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中,对于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并不到位,同时存在护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对患者护理需求难以充分满足。基于此,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对患者可能发生的院内感染进行有效控制。优化病区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针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护理管理方案[7]。在具体护理中,对病房环境进一步优化,保证患者住院环境舒适安全。开展详细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更多院内感染防控知识。加强感染预防采取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监控隔离等重点管理,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受到致病微生物的侵袭,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此外,对护理管理制度加以完善,为护士提供护理工作规范和指引,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8-9]。采取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后,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感染风险也大大下降,同时病情恢复情况也更为理想。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3.81%,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通过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对特定患者监控隔离,能减少和避免不同患者之间的接触,阻断了细菌传播途径,因而有效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10]。观察组患者CD64感染指数为(1.00±0.39)、PCT为(0.55±0.07)ng/mL,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7±0.62)、(0.74±0.10)ng/mL,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优化病区管理模式后,患者受到院内感染的风险也大大降低,控制和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使患者感染指数及血清降钙素原发生降低,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性[11]。观察组患者FRC(3.05±0.40)L、RV/TLC(41.14±5.61)%,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7±0.54)L、(45.49±5.72)%;FEV1(1.28±0.47)L、FEV1/FVC(64.62±5.57)%,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03±0.29)L、(60.06±5.28)%,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采用优化病区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还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水平[12]。

综上所述,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采用优化病区管理模式,能够使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情况的缓解与恢复,临床效果十分理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