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

时间:2024-05-15

刘荣英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29)

0 引言

小儿脑瘫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疾病,引起该疾病发生的因素较多,比如胎儿窘迫、胎儿发育缓慢等[1]。脑瘫患儿常常表现为听力、视觉、语言等多功能障碍等,并且会累及患儿四肢,导致患儿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比如行走困难、起坐困难、站立困难等[2]。脑瘫患儿的生活、学习均因此受到了阻碍,影响到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3]。在临床上常常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但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中医在临床上运用的广泛性的逐步提升,我院在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了针灸治疗后效果显见,鉴于此,本文将对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展开分析,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中,选取4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24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患儿纳入常规组,另外24例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的患儿纳入研究组。常规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4.13±0.68)岁。研究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10个月~5岁,平均(4.35±0.75)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展开比较。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患者康复训练,给予研究组患者康复训练+针灸治疗。

康复训练:包括竖头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每次训练持续30分钟,每天进行2次训练,每周训练5天,连续治疗3个月。

针灸治疗:①头部针灸:取患儿的四神聪、顶中线、颞三针、智三针、顶旁线、顶颞前斜线、枕下旁线和枕上正中线。对于徐动型患儿不留针,于运针后出针;对于痉挛性患儿不宜进行强刺激。给予捻转,90~180次/min,每个5min进行1次,在出现针感后留针15min,2天进行1次治疗。②体部针灸:对于弛缓型患儿,取患儿的手三里穴、足三里穴、血海穴、肩三针穴、命门穴;针对手腕下垂患儿,增加阳池穴和后溪穴;针对下肢膝软患儿,增加申脉穴、绝骨穴、膝眼穴;针对手握无力患儿,增加三间穴和液门穴。对于痉挛型患儿,取患儿曲池穴、少海穴、天宗穴、风市穴、外关穴、太冲穴、环跳穴、承山穴、阴陵泉穴。对于手足徐动型患儿,取风池穴、百会穴、太冲穴、外关穴、曲池穴、合谷穴、消颤穴、三阴交、阴陵泉穴。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0天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A):包括5个功能区,共88项条目,每一项分为完全做不到、动作完成10%之内、动作完成10%以上以及前部完成4个维度,总分为162分。评分越高表明运动能力恢复状态越好[4]。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包含10项条目,分为独立、部分独立、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4个维度,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明依赖性越强、自主生活能力越差[5]。

疗效:效果显著:经治疗后,患儿的异常姿势和反射消失,运动能力与正常同龄儿童接近;病情好转:患儿的异常姿势和反射减少,运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但未达到正常同龄儿童水平;未大达到上述标准的为无效。整体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率+病情好转率[6]。

痉挛指数评分(CSI):该评定量表包含了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3项内容,3项均无评为“-”,反射减弱、阻力降低、阵挛1~2次评为“+”,反射正常或活跃、阻力正常或轻中度增加、阵挛2次及以上评为“++”,反射亢进、阻力重度增加、阵挛持续30秒及以上评为“+++”。

徒手肌力评分(MMT):该量表满分为100分,0~25分评为“-”,26~50分评为“+”,51~75分评为“++”,76~100分评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GMFA评分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GM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A评分均得到了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儿的GMF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GMFA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GMFA评分(±s)

2.2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ADL评分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DL评分均得到了提升(P<0.05),且研究组患儿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ADL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ADL评分(±s)

2.3 对比两组患儿CSI、MMT评分情况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的CSI、MMT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SI、MMT评分的“++”和“+++”占比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表4。

表3 对比两组患儿CSI评分情况[n(%)]

表4 对比两组患儿的MMT评分情况[n(%)]

2.4 对比两组整体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在常规组中,效果显著10例,病情好转7例,无效7例,治疗有效率为70.83%;在研究组中,效果显著16例,病情好转6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14.245,P=0.000)。

3 讨论

虽然小儿脑瘫在我国的整体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由于小儿脑瘫的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见效较慢、治疗时间长,为其治疗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此,临床医护人员对小儿脑瘫治疗方式高度关注。临床上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能够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加以缓解,但其维持时间有限,效果欠佳,并且药物对患儿身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时间服用容易应发其他并发症,手术治疗能够改善痉挛和肌张力,但存在一定创伤,且治疗费用相对较高,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因此物理治疗方式受到了大量临床医护人员的推崇。

在本次研究中,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患儿相比,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的患儿,其GMFA评分、ADL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均更高,且CSI、MMT评分情况更优,表明采用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能有效帮助患儿改善痉挛现象,提升肌力和肌张力,促进患儿运动能力恢复,有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康复运动训练是根据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类型、特点等,对患儿的异常姿势和反射进行抑制,以及对合理的运动模式加以指导、强化,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帮助患儿形成正常的姿势以及运动感觉,促进患儿控制异常运动能力的提升,形成正确的运动动作[7]。中医上认为脑瘫属于“五软”、“五迟”范畴,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导致体内瘀阻、肝肾脾虚[8]。针灸治疗进行了头部针灸与体部针灸,头部针灸能够促进患儿脑部细胞功能代谢以及神经元网络重建,且头部是气血汇聚之处,通过针灸能有效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9]。体部针灸根据患儿类型,结合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辨证取穴,可促进全身经络疏通。

综上所述,采用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能有效促进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