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娜迪热·阿不都萨拉木,木巴热克·艾买提,张光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肺结核可称为“肺痨”,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呼吸系统传染病[1]。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主要包括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及胸膜等[2-3],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本研究从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选取6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内容如下文所述。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隐患、对策。男性、女性分别为48例、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6.10±1.30)岁,6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0~70岁,平均(54.08±1.28)岁。120例实验对象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实验对比。
1.2.1 糖尿病患者治疗
6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根据体重、性别、年龄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关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在入院时告知患者在用药前、用药后适当控制饮食。
1.2.2 肺结核患者治疗
所有患者根据肺结核类型均接受规律抗结核治疗,所用药物有利福平、乙胺丁醇、呲嗪酰胺、异烟肼、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丙硫异烟氨,环丝氨酸等。所有患者住院时间不长于3周,在住院期间,患者需定期拍摄胸片,并同时指导进行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等方面检查及痰涂片观察结核菌情况。
对比6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与60例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分析60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等与结核治愈率的关系。
血糖控制水平评价标准。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接受治疗后,患者体征全部消失,空腹血糖水平为6~8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小于11.1 mmol/L;血糖水平控制一般:接受治疗后,多数临床表现得到缓解,部分体征消除,空腹血糖水平为8~11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控制在11.11~13.9 mmol/L;血糖水平控制较差:接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空腹血糖大于11.11 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大于13.9 mmol/L。
结核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运用SPSS 22.0软件中行详细分析,经t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如表1。
表1 血糖控制水平与结核治疗有效率关系[n(%)]
经研究发现,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0例,胃肠道反应较多见共13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率高于肺结核患者(χ2=18.03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型糖尿病以中老年、家族遗传、肥胖者为多发群体,患者多在35~40岁发病,糖尿病患者中多数是2型糖尿病患者。种族、年龄、生活习惯方式等与疾病的发生具有紧密的联系,患者多出现尿多、消瘦、疲乏无力、肥胖等表现。肺结核主要经空气传播,在结核患者打喷嚏、大笑、唱歌时,可将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播散空气中,可停留数小时,被他人吸入则可导致感染[4-6]。
本研究发现血糖水平控制良好者肺结核治疗有效率高于血糖水平控制一般、较差患者(P<0.05);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率高于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P<0.05)。提示临床治疗有效率与血糖控制水平等具有密切联系。患者体内血糖升高,将使粒细胞吞噬能力、细胞免疫能力等减弱,并加速肺结核进展,导致空洞形成等[7-8]。采取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血液中含糖量,抑制结核细菌生长、增殖,有利于控制肺结核病情[9-10]。
综上所述,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结核药物出现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关节肿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会高于非糖尿病肺结核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等与结核治愈率具有较大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给予记录分析,调整药物,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等,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生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