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淑英
(单县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300)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也称为加速自主律,加速逸博心律或快速自主律。异位节律表现出的兴奋性经常会发生重度增高,或者是异位节律自身产生心动过速,从而表现出的频率比窦房结频率还要高,也就是比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低,比异位节点自带频率高[1]。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发生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慢,且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想要发现患者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困难。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心脏的起搏点不同,将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分成三个不同的类型,即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交界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以及房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而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和房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都是常见的类型[2]。心电图检查作为临床医学生检查各种心脏疾病的主要手段,医生通过使用心电图检查可以分析患者发生心动过速的基本状况,从而对患者展开合理的临床医学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分析患者的心动过速心电图检查结果,并通过分析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构的特点,可以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治疗,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基于此,本文治疗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80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实际的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治疗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8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的分析研究。参与本次临床实验的男37 例,女43 例;患者的年龄8-82 岁,平均(35.8±13.7)岁。根据患者的心脏疾病类型将患者划分成两组:A 组划分的是患有器质性心脏病的50 名患者,男21 例,女29 例,年龄8-82 岁,平均(40.3±17.5)岁;B 组中划分的30 名患者是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会有心悸、眩晕、胸闷,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常规的心电图检查等检查,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均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表现;男16例,女14 例,年龄12-55 岁,平均(28.4±10.6)岁。
使用动态心电图来诊断这80 名患有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并比较两组实验研究人员的疾病类型以及分布特点。
(1)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标准:①两组患者的P 波实际表现形态和窦性心脏的P 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且患者的MV5 会呈现为直立、负正双相或者倒置的状态,患者心电图检查显示连续出现P,波的次数大于等于3 次;②异位房性患者和窦性心律患者的频率基本相似,其常为70-130 次/min;③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时候,患者的P,-R 间期大于等于0.12s 且检查的R-P,间期常大于1/2(R-R 间期);④经常和窦性节律进行比赛,出现房性融合波群。
(2)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分型判断标准:①期前收缩型:患者的心脏发生房性的期间收缩之后,患者的P-P间期处于不稳的状态,当患者的疾病发作之后,其并没有发生融合波群,更没有发生温醒的情况。当患者疾病发作之后,患者常会呈现出一种无代偿的间歇,但患者也可能出现房性融合波群的情况,患者的心房率则为60-130 次每分钟。②等率型:患者的心脏跳动频率和窦性心律基本一致,且二者出现交替发生的几率性较高,患者常会出现房性融合波群以及心房夺获的情况。因此,可以发现窦性心律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等频钩拢现象,患者的心房频率则大约为60-130 次每分钟,且平均的心房频率大约为80 次每分钟。③逸搏型:通常患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间歇后,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房性逸搏形式,且患者的心房几率大约为55-96 次每分钟。④持续型:患者发生的心脏异常波动持续时间大于等于24h。
(3)比较两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之外的动态心电图伴随情况:判断患者发生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患者的房性/室性期间收缩大于1%。患者的心脏搏动或者发生房性/室性阵发性的心动过速。U 波、ST 段异常判断标准:MV5导联ST 段为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1mm,连续超过1min或Umv5 倒置者。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数据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实验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用t进行临床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B 两组所表现出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形式是不同的,A 组表现出来的是期前收缩,B 组则大部分是等律型,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类型分布比较[n(%)]
医生通过鉴别患者的体格检查心电图以及疾病症状,可以判断患者的基本状况,其中心电图检查对心动过速患者具有直接的诊断判断意义。针对我院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80 名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比较容易发生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情况的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而且患者的年龄偏大,发作的形式不同,发生期间收缩型的概率最大[3]。分析原因,与之有关的因素有心肌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形坏死、炎症等,从而实现心脏的自律性、兴奋性以及传导性的改变[4]。在多个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患者的心房异位起搏器所具有的自律性将会得到显著改善。若患者的频率比实际的窦性心律高或者窦房结的自主性显著降低的时候,则患者的搏逸心率会显著加速,其实际搏动的频率大约为60-140 次每分钟,其并不会超过140 次每分钟。并且,由于其和窦性心率的发生频率基本相同,二者极易发生竞争的情况。而加速型的逸搏心律常和窦性节律相互交替间歇出现,最终使房性融合波顺利离开患者的房室。而当患者发生非阵发性心动过的频率和患者发生窦性频率相同的时候,心房异位搏动点控制心房,而心房由窦房结控制[5]。如果以上现象发生的时间较短,则称为暂时同步现象;如果是长时间的,则称为持续同步现象。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病部位常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及逸搏心律二者之间,其属于一种病理性的主动性异位心律失常情况,而逸搏节律则是一种生理性以及被动性的心律失常疾病,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加大的差别[6]。
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人体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发生的变化、人体自主神经发生紊乱或者出现发烧的情况,再加上患者发生的缺氧、局部缺血以及洋地黄等因素,也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脏自律的改变[7]。并且,在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结果中,实验选择的30 例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其并不存在显著的器质性心脏病变,且大部分患者的实际年龄均低于45 岁,而等率型和逸搏型心脏病发作患者,其常在24 小时之内发作疾病。由于患者常会表现为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情况,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其他部分并不会发生任何异常的变化。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是由于B 组患者的心脏疾病比较轻或者患者不存在病理变化,患者的迷走神经兴奋程度比较高[7]。并且,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频率和实际的窦性频率基本相同,人体的血流动力学并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所以医生需要更加关注这一变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疾病也常发生在心脏病或者洋地黄等药物使用过量的患者身上,特别是一些存在收缩前型的患者,其可能和心肌缺血以及心律不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予以充足的重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