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皮瓣转移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应用与有效性评析

时间:2024-05-15

周井义,向萍,张永刚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0 引言

骶尾部藏毛窦属于临床中常见肛肠疾病之一,其多发人群以20~30岁男性人群为主,导致此类疾病的主要病因与肥胖、久坐以及骶尾部外伤史等因素相关[1]。现阶段对于治疗此类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术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患者病灶位置、范围以及切口大小等进行选择[2-3]。本文针对皮瓣转移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应用与有效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6例患者展开分析,分别实施limberg菱形皮瓣(A组)、bascom臀沟抬高术(B组)以及karydakis皮瓣(C组),人数占比分别为4:5:27;A组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4~51岁,平均(32.56±2.64)岁;B组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5~50岁,平均(32.54±2.51)岁;C组中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15~51岁,平均(32.24±2.26)岁。将三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

1.2 方法

limberg组:术前半小时为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并做好手术备皮准备,为患者实施腰麻麻醉操作后指导其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折刀位),而后使用宽胶布分别贴在患者臀沟两侧,并将其向外牵拉,使得患者的臀沟完全暴露在视野之下,手术实施前使用记号笔对患者需要转移的皮瓣以及菱形切口位置进行准确的标注,继而设计手术切除线,顺延切除线做菱形切除,使得患者病灶组织完全切除,在皮瓣的游离操作中直到臀肌浅筋膜的表层,对其进行常规止血操作并在切口底部放置引流管。以上操作完成后对皮瓣四角实施常规皮内缝合操作,而后将患者皮下脂肪以及皮肤全层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操作,最后使用纱布压迫包扎并固定[4-5]。

bascom组:术前做好备皮准备并为患者注射预防性抗生素,为患者实施腰麻麻醉操作,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俯卧折刀位),首先使用记号笔对手术切口做好准确的标记,后朝向中线挤压患者两侧臀部,在两侧臀部贴合处使用记号笔进行划线操作,将臀部松开后获取两条弧线(A和B),而后选择宽胶布将患者两侧臀部向外牵拉并固定,使得患者臀裂和病灶位置完全暴露在视野之下,针对侧方病灶的范围以及中心处小凹处的具体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切口,继发外口侧切口两端偏离中线1~2cm,C线需要超过病灶范围大约1~2cm,但不超过A线,D线处于对侧切口偏离中线小凹1~2cm,切口下方偏离中线,切口呈现为V型,继而有效规避了狗耳畸形的情况出现。完全切除病变的皮肤、瘘道周围组织,对侧于皮肤下游离至牵拉皮瓣能无张力对合伤口,其宽度不超过B线,手术过程中尽量保留患者骶尾韧带及其临近的纤维组织以及窦道临近的健康脂肪组织。以上操作完成后实施常规止血操作,并使用稀释碘伏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继而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将病灶进行缝合,并在游离皮瓣侧切口上方戳孔,在皮瓣下置入引流管。为患者病灶缝合完成后其切口处于偏离中线的位置,臀裂显著变浅且处于抬高状态[6-8]。

karydakis组:首先需要结合患者病灶的实际位置设计手术切口,于中线旁侧1cm处做偏离中线的椭圆形切口,呈斜形将病灶的皮肤、中线处皮肤小凹、病变组织等均完全清除,至骶骨筋膜,在切除上述部分的过程中需要将病变组织全部清除,避免残留,切除到直到新鲜组织裸露在外方可,但也需要注意避免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从而避免后期皮瓣游离和切口缝合的操作难度有所增加。在使用电刀实施切除操作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最佳的功率进行操作,避免功能过低(止血不彻底术后创口出血引发血肿、继发感染导致伤口裂开等)或者功率过高(引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等)的情况出现,游离靠近中线侧皮瓣的过程中,其实际的游离范围应当以对合切口时无张力为原则,在游离过程中实施充分止血操作。对于部分椭圆形切口相对较大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两侧切口的皮瓣实施游离操作,继而达到减少切口缝合过程中的张力。而后移动皮瓣到对侧偏中线缝合,在缝合实际操作中,可实施间断分层缝合以消灭死腔,创面最低处常规放置引流管[9]。

以上三组患者术后处理方式:术后36例患者均选择正确的休息体位(俯卧位或者侧位位),使用沙袋放置于患者手术区域,压迫时间为48h,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从而预防术后感染,同时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当患者引流管液体<5mL/d的情况下可将引流管拔除,患者出院前使用聚维酮碘对其创口实施常规消毒换药直到拆线。当创口愈合后指导患者进行化学/物理脱毛方式进行脱毛操作,其范围需要围绕切口和中线5cm,做好切口的卫生工作,对于存在瘢痕疙瘩的患者可让其接受局部放射等治疗[10]。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预后情况佳;有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预后情况良好;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和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伤口裂开、皮下血肿以及切口感染)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n(%)]

2.2 三组手术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C组手术各项指标较之A、B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手术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2 三组手术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2.3 三组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

C组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术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以骶尾部急性浅表脓肿、破溃后为一窦道为主,当前治疗此类疾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主要的目的是清除病灶并对感染的脓腔进行引流,继而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可见其处理方式极为多样化,从最初的bascom臀沟抬高术逐渐演变到karydakis皮瓣术和limberg菱形皮瓣术,不论是手术的难度还是范围均有所增长[11-12]。在本次研究中,为骶尾部藏毛窦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C组手术各项指标较之A、B组差异显著,且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结果综合分析提示,C组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不断成熟和进步,B组的手术操作相对更为便捷,且不会对患者骶骨筋膜造成损伤,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为骶尾部藏毛窦的患者实施上述三种术式均有极高的治疗效果,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提示,karydakis皮瓣的接受程度更高,病灶切除更彻底,并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之limberg菱形皮瓣和bascom臀沟抬高术更低,确保了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针对于较为复杂且复发后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皮瓣转移手术进行治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