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背景下“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时间:2024-05-15

金晓锋,赵颖,李建美,陈菲儿

(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绍兴第二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0 引言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专业学科,作为较为特殊的一类高职专业,所要对接的是医疗卫生行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疗卫生系统技术服务的水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019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条即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

近年来,医教融合、护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产教融合这一理念在护理专业职业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将学校教育与护理岗位实践相衔接,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成为护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开展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 我国护理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

1.1 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护理专业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理论知识扎实,但许多教师毕业后即在高校任教,临床经验不足,实践和操作能力较差,使得上课内容无法与临床实际案例相结合,课程内容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而轻实践

目前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停留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拘泥于“疾病中心论”,课程内容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1.3 考核评价体系与临床实际岗位能力脱节

对于护生的考核评价,大多数院校过于注重知识水平的测试,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不够完善,或者考核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同时,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考核评价体系无法有效促进护生能力的提升。

1.4 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学生缺乏岗位责任心和职业归属感

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在于护生毕业后所面对的群体是患者,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需要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强的岗位责任心,需要具备勇于奉献、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而目前国内的护理专业教育,往往更注重的是知识的教育,而在人文素质的提升上过于薄弱,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并不强。

2 国外护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1)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良好的融合性和实践性。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讲究通识教育,通过建立多样化的跨大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方法[1]。

(2)英国的护理专业教育,注重理实有机结合,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接近或达到1:1。实践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主要包括注重课堂高效和课后反思的模拟教学,以及医院为主导、校院教学零距离的临床实践[2]。

(3)德国“双元制”护理教育采用“工学交替”的形式,学生在学习期间,一周中约3~4d 在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培训,1~2d 在校内进行专业知识学习[3]。

(4)法国的护理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形式,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估,也有对小组集体的评估,不仅仅包括期末考试,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4]。

3 “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根据目前护理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依据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我院构建了“一个平台-两种机制-三套体系”的“金字塔”式护理人才培养改革模式(见图1),一个平台是指构建由学校教育专家与医护行业专家组成的医教融合平台为顶层设计,两种机制即专业导师制与临床导师制协同运行,三套体系即优化适合于临床岗位胜任力需要的师资建设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

图1 “金字塔”式护理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3.2 具体实施方案

“金字塔”式护理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构建通过层层深入,先顶层设计后模块化推进的方式稳步实践(见图2)。

图2 “金字塔”式护理人才培养改革实施路线图

3.2.1 构建一个平台

我们聘请医院医疗护理行业专家与学校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医教融合平台,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行专业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运作以及信息的反馈。

专业指导委员会目前共有专家9 名,其中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医学教育专家4 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行业专家5 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行定期例会制度,原则上每月保证一次专委会会议,就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指志。

平台下设双导师机制小组、师资建设小组、课程教学小组、考核体系小组等,充分听取和参考行业医护两线专家意见,分别对专业导师制和临床导师制“双导师”机制的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和改革做顶层设计,使各模块的运行充分贴近临床岗位需求;同时,在平台协调下,各小组之间保持充分沟通,使各模块的内容间无缝衔接,互相配合。以秘书处作为联络中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各模块内容得到及时调整,建立例会制度,使组织结构合理化,工作秩序规范化,常规事务制度化,信息反馈灵敏化。

3.2.2 推行“双导师”机制

由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导师制和临床带教老师为主体的临床导师制两种机制协同运行。

专业导师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以三年为一聘期,被聘为专业导师的教师,在绩效分配、年终考核、职称评审时予以倾斜,原则上要求专业教师在晋升时必须要有担任专业导师经历。

大一新生入学后,即为每5~10 名学生指定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导师,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创新思维提升进行指导,同时,学生可参与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研究,以提升学生的科研技能。

进入大二后,比临床实习提早一年,按照不高于1(师):5(生)的比例,为学生指定临床带教老师作为临床导师。临床导师由学校从签约教学医院中选择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担任,以三年为一聘期,适量发放导师津贴。临床导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指导,同时,让学生利用专业课程之余的碎片化时间,跟随导师进入临床进行观摩、见习,提前接触临床岗位,了解工作环境。

学校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两次的专业导师与临床导师代表座谈会,在双导师机制框架下,以学生为纽带,促进专业教师与临床导师之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为专业教师紧密联系行业一线工作搭建了桥梁。目前通过双导师机制,校院合作申报的科研项目每年在2 项以上,有效地促进了深度产教融合。

3.2.3 优化三套体系

在医教融合平台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导师制与临床导师制的有效运作,对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良。

(1)优化师资建设体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使护理专业教育与行业紧密连接,产教深度融合,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需要紧跟护理行业的新进展,洞悉护理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金字塔”的架构下,首先,充分发挥医教融合平台的作用,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了解行业需求,实行专业教师临床轮转制,保证专业教师每年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下到教学医院临床一线,下临床时间一般选在寒暑假。学校制定考核制度,下临床前填写申请书,确定任务目标(科研、技能等),下临床返校后教师进行临床学习经验分享会,由教研室组织专家对教师下临床的目标达成度进行评分,记入业绩考核;其次,通过内培外引,注重师资力量的提高,提升专业教师水平,近三年来,每年选派一位专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三年来共引进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2 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在专业导师制和临床导师制框架下,为专业教师与临床一线工作建立纽带,了解行业需求,提升实践技能,以此反馈并调整教学工作,也为科研工作寻找素材和方向,从而培养一批“护教双栖”型教师。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注重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及素质培养三线并进的课程体系优化。

在知识积累方面,采用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模式,优化大类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架构,注重临床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护理专业平行班较多,我们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为每门专业主干课程指定一位课程负责人,负责该门课程的授课计划制订、实验实训的开展、课程教学设计,保证每门课程每月两次以上的集体备课,鼓励各课程负责人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开发活页式教材,在课程中植入真实的临床案例,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与统一,使专业主干课程更好地为提升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服务。

在能力提升方面,构建以课程实训、情景式仿真实训、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渐进式实训教学为主干,以临床导师制基础上的碎片化观摩、见习为侧枝的实训教学体系。我们充分发挥OSCE 考站优势,所有专业主干课均进行OSCE 实训考核,提高实训考核占总评成绩比例(20%~40%),督促学生重视操作训练。为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训能力,我们以实训室管理教师为主导,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开展课余时间(主要是夜间和双休日)实训室预约使用制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实训室的预约使用,延伸学生实训操作时间。学生实训考核合格率由初期的不足75%提升至目前的93%以上。

在素质培养方面,通过始业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职业规划课程、护理人文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护士节仪式、志愿者活动以及专业讨论等方式,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目前护理专业已新建医学创新研究社、中医推拿社、急救应用技术社等专业社团,社团成员近百人,成为学生提升课外技能的有益场所。近年来,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以赛促教,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塑造学生爱党爱国、敬业敬岗的优秀品质。

(3)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打造专业主干课程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立体式评价体系。

课前在学生完成慕课学习后,通过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等完成线上测试,以了解学生对理论性内容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

课中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课堂测试,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等评价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纠正学生知识点偏差。

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作业,进行客观性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采用这种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在常规的阶段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单项技能考核等以及终末评价主要是期末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蓝墨云、雨课堂等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同时,注重和加强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以临床实际案例为蓝本,除应用于内、外、妇、儿专科护理技能考核评价外,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再进行一次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与考核,确保学生进临床实习前操作能力过关。

4 “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

(1)改变了以学校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策模式,通过医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建立学校与行业的有效对话渠道,使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临床工作的需求,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临床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临床岗位需求,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实现真正的医教深度融合。

(2)通过“双导师”机制的推行,一方面使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既拓展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以学生为纽带,开辟了专业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既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知识体系得以快速更新,又使教师能够更合理地改革课程标准,丰富课程内容。

(3)转变了人才培养理念,在护理专业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教育观念,使医学人文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师资建设、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有温度的护理专业学生。

(4)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优化,使教师与临床工作深度联系,不仅提升了实践技能,摆脱了护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使专任教师队伍成为真正理实一体的“双栖型”教师。

(5)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实现多层次的医教沟通融合,将临床真实案例植入到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中,使实践教学体系更贴近临床实践岗位的需求,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拉近了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环境的差距,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适应实际护理岗位。

(6)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使课程评价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成果检测的手段,更成为教学改进和提升的反馈和动力,使教、学、评不再只是单向性的过程,更成为一种持续教学质量改进的闭环。

5 讨论

近年来,针对护理专业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创新和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夏立平等[5]通过构建“医教联合体”育人平台,全面推进基层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院融合一体化育人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李焕等[6]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院校合作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OSCE 成绩和带教老师整体满意度。李远珍等[7]通过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成果、学生创新创业、学术科研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总体而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对于医疗相关服务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行业也正逐步由单一的疾病护理向集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康复、健康指导和疾病护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护理转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健康、大卫生”观念,赋予了护理专业新的内涵,因此,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紧跟产业升级的需要[8]。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护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临床岗位的需求[9],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将学校教学与临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理论扎实、实践过硬,真正能胜任现代护理要求的人才。

6 小结

本项目以“产教融合”发展高职教育思想为指导,分析了高职教育护理专业的特点,以临床岗位应用能力为导向,通过建立医教融合平台,对话临床一线行业专家,确定行业人才需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使学校教育与临床岗位无缝衔接,紧跟行业新动态、新需求,促进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临床能力、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三年余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护理专业在医教产学研各方面全面开花,获得省级课题立项一项,培育一个协同创新中心,立项校级精品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项,并在微课比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比赛等校级以上比赛多次获奖,麦克斯评价均在97 分以上。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我院投入1000 余万元,建成了省内领先的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逐步增多,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例如在医教融合的参与热情上,医疗机构及行业专家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医教融合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主要是于学校而言,对医院等医疗机构,帮助却有限[10],即便是在科研方面,高等级医院自身就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优势显得并不那么明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一些机制、政策等进行有效协调,另一方面高校也需尽力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在科研方面与行业专家开展合作,真正实现共赢,以提高校院各方的参与意愿。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和实践“金字塔”式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临床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推动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值得在高职护理教学中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