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贺同斌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中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肛周脓肿属于临床肛肠科常见急性感染疾病,其形成机制是由于肛腺阻塞感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发病高峰年龄位于20~40 岁,若不及时处理肛周脓肿,将会出现慢性感染或引流管道上皮化,逐渐形成肛瘘,进一步加重病情。临床针对该疾病的处理方案为及时切开及引流。切开引流术为常见基础治疗手术,可以及时引流脓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术后患者形成瘘管等并发症风险较高[1-2]。为了有效预防瘘管形成,临床开始了诸多有益尝试及研究,如优化改进引流方案,其中切开挂线术属于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预防瘘管形成,加速患者康复等疗效,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3]。基于此,本研究将对肛周脓肿患者分别实施切开挂线术及引流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肛肠科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就诊的96 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 例。观察组性别比(男/女)37/11,年龄20~47 岁,平均(32.45±4.56)岁;脓肿类型:括约肌间脓肿25例、坐骨直肠窝囊肿23 例。对照组性别比(男/女)35/13,年龄21~49 岁,平均(32.51±4.28)岁;脓肿类型:括约肌间脓肿26 例、坐骨直肠窝囊肿22例。两组肛周脓肿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4]标准:患者表现出肛周疼痛、肿胀,可能伴随着会阴或腰骶部胀痛,经CT/MRI/瘘管造影等影像学技术扫描辅助诊断为脓肿。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肛周脓肿诊断标准;②首发肛周脓肿患者;③术前肛门检查对粪便、肠液、气体控制正常;④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肛裂、血栓痔、肛管癌等相关类似症状疾病;②伴随明确肛瘘形成者;③存在本研究手术禁忌证者;④合并免疫缺陷、先天性心脏疾病等疾病的复杂性肛周脓肿。
观察组行切开挂线术,操作实施如下:进行骶管麻醉后,引导患者取截石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于分叶肛门镜下仔细观察脓肿位置及体积,明确内口位置,于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做一放射状切口,并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探查内部情况,采用止血钳对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扩大切口位置,完全引流出脓液,观察脓肿走行,并逐渐分离脓腔间隔,对内部腐烂组织进行彻底清理,并应用双氧水对脓腔进行冲洗,应用探针仔细查看内口情况,若存在不明显内口者,需要于食指引导下将探针在脓腔底部最薄弱处穿出,并挂上橡皮筋进行结扎,调整松紧度,并进行止血、包扎等操作。
对照组行切开引流术,操作实施如下:术前及行切口操作同上,扩大切口后需分离间隔组织,促进脓液排出。针对深部脓肿需要采用针进行穿刺抽吸,准确标记脓腔位置,对其内部脓液、腐烂组织进行切开清理及冲洗;对创口处填塞碘伏纱条进行引流及术后包扎处理。
两组均给予相同标准术后治疗,包括抗感染用药等。
①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指标包括手术总时间(手术操作起始到操作结束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到创面完全愈合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到出院期间时长)。
②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疼痛及肛门功能改善情况:于术前、术后1d、7d 统计两组疼痛及肛门功能情况。疼痛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处进行评估,评分共计0~10 分(患者自评),等级越高表明疼痛强度越高。肛门功能指标采用大便失禁严重度评分(Wexner)进行评估,量表包括排便频率、排便困难、完整性(不完全感觉)、腹痛、时间、辅助形式、24h 尝试排便失败次数、便秘持续时间8 个维度,除辅助形式为0~2 分,每项均为0~4 级评分,总计30 分,分数越高表明肛门功能恢复越差。
③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手术治疗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事件,常见事件包括肛瘘形成、创面感染、肛门失禁等。
将肛周脓肿数据纳入SPSS 23.0 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手术相关指标、疼痛及肛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相关指标、VAS、Wexner 评分,计数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发生率,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总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表1 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治疗前疼痛程度、肛门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7d 后两组肛周脓肿患者疼痛程度、肛门功能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疼痛及肛门功能改善情况(,分)
观察组(切开挂线术)相关并发症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开引流术)发生率(1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肛周脓肿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n,%)
肛周脓肿常见类型为肛周皮下、坐骨直肠窝囊肿,而肛腺感染为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认为一旦确诊为肛周脓肿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否则将可能导致脓肿播散,进而引起周围间隙或全身感染[5-6]。本研究显示,切开挂线手术应用于肛周脓肿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术属于肛周脓肿的基本治疗方案,原则上是对紧靠肛缘处行切口,缩短潜在瘘管长度,进而保证引流的通畅,但是该引流手术可能出现扩散周围肌筋膜炎,加重疼痛,易出现瘘管形成、脓肿再复发等并发症[7-9]。其原因在于单纯切开引流术易出现切口引流不畅,且未对内口进行有效处理,对括约肌内感染物无法彻底引流,进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10]。
而切开挂线术是通过应用橡皮筋挂入,调整松紧度,仅利用橡皮筋进行引流及异物刺激,可以加速脓肿、瘘管于炎症间隙引流,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可以保证括约肌等周围组织的完整性。挂线是通过切割、标记、异物刺激等作用起到加速引流的效果,同时挂线紧缩可以促使肛门括约肌粘连周围组织,避免括约肌出现急剧断裂及肛门失禁风险。同时切开挂线术是整合引流、肛瘘修复一次性手术,可以彻底清除病灶组织,且缓解括约肌急剧断裂风险[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切开挂线手术是将橡皮筋固定在病灶深部,具有加速引流作用,彻底清洁创口,有效处理内口及周围炎性组织,减轻病原微生物感染,同时可以保证引流的通畅度,加速局部愈合速度及引流效果。相较于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是对病灶组织进行部分切开及挂线,创口较小,愈合更快[13]。治疗1d、7d 后两组肛周脓肿患者疼痛程度、肛门功能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切开挂线手术可以切除并彻底清理所有病灶组织,且尽可能减少对肛门括约肌损害,保证引流的通畅性及手术有效性,进而加速患者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程度,应用橡皮筋可以避免管道引流受限问题,减轻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填充受到的阻力,最大程度的保留肛门括约肌等正常功能。观察组(切开挂线术)相关并发症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开引流术)发生率(1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长期挂线引流对于改善炎症反应及避免外口闭合有着重要作用,并保留及恢复肛门括约肌正常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切开挂线手术应用于肛周脓肿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切开引流术,可以加速患者创面愈合及机体康复,改善患者疼痛及肛门功能恢复效率,降低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