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穴位应用于腮腺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罗晓玲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腮腺肿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为良性,临床中长采用腮腺手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但腮腺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解剖面神经,难免会对面神经造成损伤,严重时还能够引发永久性面瘫,进而对患者的心理、生活和面部美观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2]。目前对于腮腺术后面神经受损的药物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大量研究显示,物理治疗对于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3]。我院通过给予腮腺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穴位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腮腺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共计9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 例)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均为行腮腺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②年龄在18~65 岁之间,性别不限,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③H-B 面神经功能分级在2~5 级之间;④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术中未行面神经离断或者切除情况的患者;⑥完整接受正规疗程且无失访情况。

1.2.2 排除标准

①伴有感染性疾病或者循环系统、代谢系统疾病患者;②伴有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患者;③无法配合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或者出现失访情况患者。

1.3 方法

所有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500ug;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穴位。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面对镜子进行患侧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鼻旁面肌、口轮匝肌、颊肌等肌肉的运动训练,其动作主要为抬眉、皱眉(两侧眉毛向中间集中)、用力闭眼,耸肩、示齿、吹口哨、鼓腮、噘唇等。每次训练时上述动作由上至下逐步进行,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每日训练5 次,以7 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训练4个疗程。如在训练过程中无法自主完成面肌的主动运动,可用手帮助进行被动运动或者助力运动,随着肌力的逐渐增强,逐步减少辅助力量直至患者能够自主完成训练运动。随着患者肌力的逐渐增强,可适当用手进行阻力训练,使用食指、中指的指腹来施加阻力。手法按摩穴位:按摩前先指导患者洗净双手、搓热后涂抹如乳霜,以手指的指腹在面部做螺旋式的按揉,操作顺序分别为:下颌中部→口角外侧→眼裂外侧→额中部。对于眼部四周和口周围按摩时要顺着肌纤维走向做环形的揉按。待面部发热后在进行穴位按压治疗,颞支取:合谷、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颧支取选:合谷、颧髎、四白、迎香,颊支取:合谷、下关、颊车、地仓,下颌缘支取:合谷、地仓、承浆、人中等面部腧穴。以上各个穴位每次按压1min 为宜,每日按摩3 次,每次15-20min。

1.4 观察指标

给予患者出院后每周随访1 次,由3 名专业医务人员对其面部表情运动和面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评估,并做好随访结果的记录,直至患者双侧面部表情运动无差别、两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接近时,为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

疗效判断:参考House-Brackmann 系统改良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I 级: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正常,各个区面肌运动也正常;II 级:轻度面肌无力,联带运动的功能异常;III 级:中度面肌无力,存在明显的联带运动功能异常;IV 级:中重度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的功能异常;V 级:重度几乎无法察觉面部运动功能异常,表现为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VI 级:面部完全麻痹,无运动功能[4];对两组患者的治疗4周时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口角歪斜情况,两侧眼睑均能正常闭合,鼻唇沟正常对侧,H-B 等级为1 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眼睑能够闭合,鼻唇沟明显恢复恢复,口角歪斜也明显减轻,治疗前后的H-B 等级相差2 级但未达到1 级;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好转,眼裂较治疗前明显是缩小,鼻唇沟也有所恢复,口角歪斜情况有所减轻,治疗后H-B 等级较治疗前减少1 级但是未达到1 级;无效:临床症状不好转,H-B 等级较治疗前无变化或者升高。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 周时,采用面神经功能临床简易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共计10 个内容,评分标准为0~3 分,满分为3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面神经功能越好。

评价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GQOL-74 量表,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其他数据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3 面神经功能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 周时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水平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2.4 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生活质量对比

2.5 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

对照组45 例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在4~18周之间,平均恢复时间为(7.94±3.22)周,而观察组45 例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在3~11 周之间,平均(5.14±2.21)周,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有密切联系,尤其在腮腺术后,常导致面神经医源性损伤。腮腺手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沃辛瘤及腮腺混合瘤治疗中,并且主要发病部位为腮腺后下极及面神经浅面。腮腺肿瘤常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及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常对患者面神经造成损伤,并且由于腮腺解剖及面神经的特殊解剖关系、手术方式。操作水平等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给患者带来身心创伤,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在腮腺手术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的治疗,减轻其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总干在乳突前缘跟部突出,进入到腮腺的位置,主要分布在颞面干和颈面干[5],而面神经分支则分支较多,并在颞面干分出,由腮腺上缘部位露出,打发生急性面神经损伤后,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被膜纤维变性、轴突水肿变性以及坏死、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神经内压增高等情况[6]。虽然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是在减少肿瘤复发的同时极可能避免损伤面神经,但由于手术相关操作需要暴露面神经,难免会对神经造成损伤[7]。腮腺手术时对面神经损伤的特点主要为:①术后3d 患者的各项电生理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这也是面神经传导障碍的起始标志。其中潜伏时和动作电位持续的时间会显著发生延长,而这也是确定手术对于神经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8]。②大概在术后10d 左右,会出现由于面神经损伤所导致的神经变性高峰期。③在神经变性高峰期过后,神经变性会与修复同时并存,但大部分情况下,修复的进展速度更快,尤其是在术后20 天左右最为活跃,效果也最为明显。④随着时间推移,术后40d 左右时,面神经修复将进入到缓慢发展阶段,修复效果和修复速度下降,而对于存在严重神经创伤的患者而言,自身的修复潜能多难以使其出现完全逆转。由于人体的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够容纳面神经的通过,故而如患者面神经出现缺血、水肿等情况必然会导致面神经管内压力升高,引发神经营养血管受压,进一步加重神经缺血情况的发生。故而目前临床中对于面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为主要目的[9]。本次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功能训练和手法穴位按摩,其是以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面肌功能训练来改善受累肌肉的血液循环状态和营养、代谢,延缓患者肌肉萎缩进程,抑制面部肌肉纤维化,进而达到防止挛缩和肌肉束间凝集的目的。同时配合穴位按摩,刺激患者产生面部神经冲动,兴奋运动神经,激活受损的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10]。另外,功能训练疗法和手法穴位按摩疗法无需额外治疗费用,患者及家属通过培训即可有效掌握相关操作要领,治疗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不会增加患者额外的治疗费用,经济便捷,可作为面神经损伤治疗的常规干预措施。本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面神经功能改善时间缩短,治疗4 周时面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升高,生活质量评分升高(P<0.05),可见,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穴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面神经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给予腮腺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功能训练联合手法按摩穴位能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病程,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