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期使用呼吸机的高龄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4-05-15

(德阳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呼吸机是代替人工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目前在呼吸支持治疗、呼吸衰竭、急救复苏、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当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认为,呼吸机能够起到治疗和预防呼吸衰竭的作用,对于挽救或者延长患者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但是长期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负性心理,尤其是高龄患者,其所出现的复杂负性心理会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2]。在本次研究中,对55 例长期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5 月,我院长期使用呼吸机的高龄患者共55 例,其中,男29 例,女26 例;年龄65-92 岁,平均(76.8±7.6)岁;呼吸机治疗时间为5-26d,平均(16.3±2.1)d。14 例冠心病患者,14 例肺心病患者,13 例脑梗死患者,4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 例食管癌患者,3 例胃癌患者,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1.2 方法

(1)心理护理。大部分高龄患者对于呼吸机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呼吸机的正常使用。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呼吸机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使其了解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告知患者呼吸机所造成的副作用大多是轻微的,因此治疗安全系数较高。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交流,让患者家属了解其病情的进展以及转归情况,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应注意动作轻、关门轻、说话轻、走路轻,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从而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避免出现烦躁等负性心理。此外,病房中的光线应为柔和光线,避免强光造成的刺激。

(2)呼吸道护理。对患者气道进行加湿和加温处理,湿化能够使患者的痰液得到充分稀释,从而便于吸出或咳出;而湿化器当中的水温应控制在30℃-34℃,避免气道痉挛或气道灼伤的出现。减少吸痰次数,每次吸痰前后,都应对气道进行湿化,并做到无菌操作,尽量将痰液充分吸净,从而延长吸痰操作的间隔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应先将气道当中的痰液吸净,再吸净患者口腔当中的分泌物。高龄患者若长期使用呼吸机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可通过雾化吸入、气管内滴入等方式对痰液进行稀释,同时结合定时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针对患者情况适量使用抗生素。

(3)饮食护理。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的患者基本都存在呼吸困难症状,因此呼吸频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患者体力的消耗。另一方面,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导致营养不良,诱发呼吸衰竭出现。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和计划,鼓励患者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并为其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脂肪的食物,增加患者的营养。为了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可进行复方氨基酸、脂肪乳静脉滴注,从而满足患者机体的营养需求,避免发生呼吸机相关感染。

(4)社会支持。治疗期间患者会因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必然会合并多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患者以及家属自身承受着较重心理负担,此时告知患者家属疾病治疗有效性,及时提醒患者家属需重视家属陪伴,配合患者并予以最大支持及安慰,避免用不耐烦、辱骂以及责怪态度对待患者。

(5)环境护理。对病房内环境管理上,维持温馨及舒适,室内并摆放新鲜花草,净化室内空气并改善患者治疗心情。对病房内摆设,装点成暖色调颜色,如床单、被褥、窗帘换成浅绿色,确保病房内维持舒适整洁。

(6)健康宣教。应用呼吸机患者自身病情严重,且因年龄因素对疾病认知程度较差,患者会合并多种不良情绪,如恐惧、焦虑以及抑郁等。定期为患者宣教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进一步认知,并提升患者对后续护理及治疗意识,提高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及生活习惯,进一步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等不良情绪。

2 结果

经分析可知,55 例高龄患者由于长期使用呼吸机,均存在烦躁、焦虑、孤独、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在经过针对性护理疏导后均有所缓解。

3 讨论

研究发现,由于呼吸机的使用会使患者产生沟通障碍,再加上陌生的环境、忙碌的医护人员以及身上的治疗管道都会使患者认为自身病情十分的复杂和严重,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3-5]。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或者语言交流,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多鼓励患者,让其知晓自身病情的治疗情况,提高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对患者表示出充分的尊重,保护患者隐私,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和谐的护患关系[6-8]。值得注意的是,病房当中复杂的医疗设备、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周围患者的呻吟声都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和紧张感[9-10]。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结石各种操作的目的和意义,用温柔的语言安抚患者的不安,并示以眼神鼓励。在床间挂上隔帘,从而避免同病房患者的死亡或病痛对患者产生刺激。另一方面,由于高龄患者伴随视力和听力的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善于通过身体语言和简洁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同时说话应注意婉转含蓄,维护患者利益,避免患者心理负担的加重[11]。为此,针对上述情况,临床护理开展前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理予以相应护理措施干预对保障患者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研究指出[12],长期使用呼吸机高龄患者自身不良情绪发生率偏高,且整体预后较差。为此,临床针对患者开展合理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归为临床常见护理模式,心理护理开展期间,以患者作为护理中心,整个护理开展期间遵循人性化特点,上述护理模式开展目的为改善患者自身不良心理情绪,进一步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有效促进患者疾病治疗目的。综合性心理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较,更具备显著人性化及专业性、系统性优点。此时开展心理疏导后,患者信赖感显著提升,整体治疗信心提高,且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程度显著减少。环境护理开展中,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心情,帮助患者增加治疗希望,社会支持中确保患者治疗期间感受到来自家庭温暖,减轻因家庭所造成心理负担。健康宣教提供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依从性,配合临床护理及治疗。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增强自身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呼吸道管理进一步保障呼吸道通畅性,降低窒息等意外情况发生。本文对高龄长期使用呼吸机患者采取合理护理措施干预后,患者经临床合理疏导后,整体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通过采取合理心理护理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后,长期使用呼吸机高龄患者整体心理状态得到缓解,焦虑及抑郁情绪显著降低,对疾病整体恢复起着积极临床意义,进一步改善预后,促进机体康复。

综上所述,长期使用呼吸机会导致高龄患者容易出现较多的负性心理,对其治疗和康复进程造成影响,临床上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