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180)

0 引言

心血管内科是诊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者以慢性疾病居多,此类患者由于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住院期间常累积诸多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护理依从性较差,临床诊疗难以开展[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高。而常规的护理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需求。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类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并实际以我院心内科接收的患者为例开展相应实验,取得良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凭借分层随机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接收的146 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参照组73 例,男46 例,女27 例,年龄34-77 岁,平均(55.80±6.24)岁;研究组73 例,男44 例,女29 例,年龄38-79 岁,平均(56.42±5.96)岁,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纳入标准:患者表现的症状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有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有精神病史者;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内容包括心理干预、生理护理、环境调节、体征监测、药物指导,具体措施见下: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时主动与其交谈以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与承受能力,相应调整心理干预内容。针对焦虑者,可为其耐心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治疗方法,及时答疑,解除患者警戒;针对抑郁者,可向患者家属、亲友、朋友申请帮助,共同予以支持与鼓励;针对担忧者,可分享病情控制良好病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生理护理: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每日饮食、用药、排便、活动情况,指导其多使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果蔬与杂粮,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叮嘱患者每日饮温水至少500mL,同时进行腹部环行按摩,促进肠道活动。指导患者每日下床活动,以此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下肢静脉栓塞与压疮,提高病情恢复效果。

环境调节:护理人员定期打扫病房环境,开窗通风,调整室内温湿度适宜,同时叮嘱出入病房的人员保持安静,以此隔绝噪声干扰,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可根据患者情况为其设置屏风和护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发生坠床。

体征监测:心内科疾病以心电图为主要的监测指标,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情况,以此评估其心功能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通知医生,辅助其进行处理与急救。

药物指导:心内科患者每日用药需于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说明溶栓、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药物的区别与用法,特别强调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1.3 研究指标

评价患者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性,其中完全遵循医护人员嘱托行动者记为依从,反之为不依从,统计各项内容依从率。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评价,分值0-20 分,生活质量随分值上涨而提升。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研究数据纳入SPSS 24.0 软件中行统计学分析,计数单位(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单位(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 <0.05 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评价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均较参照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依从性对比[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均较参照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表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含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等疾病,患者在患上心血管疾病以后,不仅日常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病情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死亡的现象[3-4]。其中心血管内科是诊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科室,该科室收治患者病情特殊,临床护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常容易发生诸多问题,如护理工作效率低、患者负性情绪严重、护患关系紧张等,严重影响疾病治疗效果[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医疗体系也在不断进步,其中医疗中的护理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的护理理念以及护理模式对于心血管患者的疾病康复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优质护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指将患者作为服务的中心,并且通过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以及深化护理内涵促进整体护理服务水平提升的一种护理方式。

为此,本研究提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奉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根据心血管内科实际的护理问题,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从心理、生理、环境等多方面出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6-7]。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放在护理的首位,并且通过围绕患者的具体需求来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其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来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同时平衡患者的心理,并取得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以此来提高患者以及社会的满意度。通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有效促进其疾病的恢复[8]。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用药、病情监察、临床护理依从率较参照组更高(P <0.05),这提示优质护理模式中的心理护理、用药指导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认知能力,从而解除对治疗的戒备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操作。此外,研究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量表评分更高(P <0.05)。分析其产生原因,可能与优质护理模式中生理护理、环境调节、体征监测三个环节有关,其中生理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定期运动,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道活动,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环境调节帮助是指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这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提高其睡眠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持患者的心情愉悦;体征监测要求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这样能够在患者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得到相应的处理,可以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9]。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接收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可以实现护患高效配合,维持患者高质量生活,在临床上是极具推行与应用意义的护理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