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莫永甫 王美芝
1936年10月10日,在法国出版的《救国时报》第128期刊登署名松五的文章——《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英勇战绩之追述》,详细记述了杨靖宇将军指挥的砬子沟战斗,称杨靖宇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典范,善于游击战术的民族英雄”。
砬子沟战斗,发生在1935年5月16日,在辽宁本溪的史志中,被称为“桓仁歪脖望战斗”。一次发生在本溪抗联打击日寇的战斗,为什么会引起远在法国的一家报纸注意并给予报道?法国《救国时报》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呢?
《救国时报》的来龙去脉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中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战略大转移,所出版的一切报刊均不得不暂时停刊,与共产国际也失去联系。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一方面不断派人到国内寻找党中央,一方面设法于1935年5月,以巴黎反帝大同盟机关报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呼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团结抗日,一致对敌,驱逐日军出中国。该报在法国巴黎注册并公开印刷发行,编辑则在莫斯科。
《救国报》的抗日救国宣传触怒了蒋介石,他通过外交手段让法国政府封停了这张只出版了15期的报纸。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吴玉章到法国巴黎交涉无果,吴玉章便在法国共产党的指点下将《救国报》改名为《救国时报》,得以顺利登记注册,于1935年12月9日在巴黎继续出版发行。《救国时报》就是《救国报》的延续,其创刊号大部分是《救国报》第16期的稿子。
《救国时报》对开4版,每月7、14、21、28日出版,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有:李立三、廖焕星、陈潭秋、吴玉章、张报、于辛超、邱静山、赵毅敏、欧阳新等。
《救国时报》创刊时发行5000份,不到一年就增至2万份。国内外都有订户。不仅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大城市有订户,就是在西康、新疆等边远地区和若干中小城镇也拥有读者。在国外,发行至43个国家,拥有9600余订户,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洋一带也都有它的读者。
抗联通向《救国时报》的信息渠道
当时杨靖宇率领的抗联第一军,处于日伪四面包围中,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困难,《救国时报》是如何在四周隔绝中传到抗联手中?抗联的信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达到《救国时报》的编辑手中?
据有关资料介绍,开始时,《救国时报》主要是通过共产国际代表团与设在海参崴的联络站(负责人为杨春山,又名石大纲、斯达干诺夫)先送到吉东地区,再由地下交通员辗转送到其他各地。
杨靖宇是从当时的第四军军长李华堂口中知道有这份报纸的。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开始收到的几期《救国时报》则是从其它渠道得来。这个渠道就是东北义勇军抗日领导人李杜驻上海办事处。
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环境中,与党中央又处于信息隔绝的情况下,能看到党的领导机关主办的报纸,得知党中央的声音,杨靖宇分外高兴,十分珍惜。
杨靖宇将《救国时报》视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指示第一军政治部要充分利用这份报纸,将之作为第一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材,所有干部战士都要认真阅读并分组讨论。
善于利用各种宣传形式的杨靖宇,更是看重《救国时报》这块宣传阵地。(下转第16页)(紧接第9页)他指示抗联第一军有关人员把指战员看到该报的情况以及第一军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做法、抗日联军组成的经过,写给《救国时报》。他自己还亲自给《救国时报》写过信。听说《救国时报》因资金紧张要停办,杨靖宇还在抗联万分艰苦的日子中,捐资给《救国时报》。
抗联的稿件是通过什么渠道传递到《救国时报》的呢?
杨靖宇在1936年8月12日亲自动笔写下致《救国时报》的一封信中说:“兹更代表全体士兵,向贵报要求两点:第一,我们在关内设有东北义军情报处,向国内外送发情报,请贵报尽量多登载东北义军艰苦英勇的抗敌消息,借以鼓起同胞救国勇气;第二,光靠我们东北义军收复失地,目前实力有未逮,故甚望贵报多在督促国内各党派及实力派团结方面尽量宣传,以期达到早日出兵抗日,并與我们会师。”因此不难看出,抗联的稿件是通过设在关内的东北义军情报处传递给《救国时报》的。
1935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国内的人员,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陕北与中共中央接上了联系。此后,《救国时报》着重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经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斯大林的著作;报道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等。出版后受到国内群众和海外华侨的欢迎。
(综合《人民政协报》2015年8月20日、参考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