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罗开富:重走长征路的第一人

时间:2024-04-24

强晓玲

“半条被子”,这个感天动地却尘封半个世纪的故事,后来能够家喻户晓,得益于原经济日报社记者、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的“重走长征路”。在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的368个日日夜夜里,罗开富经报社批准,沿着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成为继红军之后,完全按照原路、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的第一人。

“干人”的“长征”情结

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安岗称罗开富为“真正的干人”(“干人”,旧时贵州一带对穷人的称呼)。之所以派他进行“长征”采访,看中的就是他“干人”的优点:能吃苦,对人民有强烈的情感。

生于浙江湖州南浔双林农村的罗开富,小时候家里穷,一路走来,与“苦累”为伴。1979年,他作为战地记者,曾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采访。后在昆明任驻站记者的罗开富,内心总有一个“长征”情结,难以放下。

1982年9月,《经济日报》在北京召开记者会,罗开富在会上正式提出“重走长征路”的建议,“我在赣云贵川修过铁路,长征沿途地区经济建设变化大,但更多还是穷苦落后的状态,曾经帮过红军的老百姓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应该去看一看。”

实地采访长征,罗开富不是第一人。

1982年,美国记者汉森走长征路,刚走了几个县,就因脚破腿肿无法坚持。

1984年,《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索尔兹伯里携夫人踏上长征路,乘车、坐滑竿,走了两个月,依旧没有走完全程。同时期,还有很多到访长征路的外国记者,都见难而退了。

所有信息,都激发了罗开富的激情和好胜心。

此时,刚刚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听说罗开富有“徒步采访长征”的想法,非常兴奋,立即批准了“建议”,并对罗开富提出了“六个必须”:一、全程每一米路都必须是徒步,绝不弄虚作假;二、必须按长征的同一时间进行;三、必须走原路,要有向导签字;四、必须每天写一篇见报文章;五、小伤小病必须坚持走,坚持写,大伤大病实在走不动再换人; 六、在当年中央红军战士休整的路段里,必须设法采访红二、四方面军的路线并写出报道。

1984年10月16日傍晚,43岁的罗开富与50年前的红军在“同一时刻”跨过江西于都河,开启了自己的“重走长征路”旅程。

從于都出发,第三天,写完稿子,罗开富发现脚上的血泡和袜子粘连在一起,脱不下来,剪掉袜子,碎片依然粘在血肉上。

天亮前,于都祁禄山村民肖锡美找来医生给他的伤口消毒,在脚上包了3只大口罩,老乡们送来连夜赶编的大草鞋。鼓励声中,罗开富继续上路。

在贵州黎平高洋寨雪山冰凌路段,行走了65天的罗开富,连人带铁皮照相机摔下悬崖,左腿骨折。是侗族老人用铁钳帮他拔出刺进锁骨的相机碎片,擦了药酒,包上草药。罗开富拄着村民送的铁拐杖继续前进。这根陪他走完长征路的铁拐杖,最后硬是生生磨短了几厘米。

当年红军长征所走的原路,多是迂回在山间少人经过的险径。50年后再走,罗开富依然能体会红军在敌军围追堵截下的一路艰辛。一路上,罗开富数次遇险,当地老百姓和向导又数次把他救起。

1985年5月29日,经历8个月的行走抵达泸定时, 148斤的罗开富只剩下98斤,全身多处受伤,加之旧疾复发,报社试着问“是否换人”,罗开富坚定地答,“如果有记者要接替我,那也一定是背着我的骨灰走到吴起镇的。”

全程写下300多篇报道

一路上,罗开富走得很艰难,拖着疲乏之身采访,沿途百姓的真实生活都流淌在他饱含激情的文稿中,有欢欣,更有忧虑。

他写《有粮有猪有竹子,缺钱缺肉缺筷子》《收取五花八门费,苦了卖猪售粮人》《信息隔山外,毛竹烂山里》;他写《富裕农民有远见,请教师,办学堂;瓮安教育经费缺,少桌凳、多危房》《采访落水,更知群众过河难;计划造桥,寒暑两易未落实》。

他全程写下300多篇报道,在《经济日报》头版连载。这一创举,轰动中国,也名声在外。

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顺利回到北京。一路上,先后大约有2800多名向导、陪同,400多名医护人员帮他完成了这次“壮举”。

罗开富说:“我一个人的长征就有这么多人在帮我,回想当年的红军将士,却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完成了长征。一路走来,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渺小、党的伟大、人民的伟大。”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6.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