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研究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时间:2024-05-15

赛喜雅拉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0 引言

非小细胞癌属于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及病亡率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癌症中的一项典型原因[1]。其主要转移途径是淋巴结转移,在治疗方面多选择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等方式,而淋巴结清扫范围在临床中则是学者等研究的重点以及热点[2]。在肺癌早期,其侵袭的程度较低,因此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较低,所以对此类病患是否应当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等争议较大[3]。为研究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本文就特定时间到我院就诊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就诊的5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甲组和乙组,各25例。甲组中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 18例、7例,年龄 33~72(51.48±6.49)岁;乙组中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17例、8例,年龄32~72(51.50±6.51)岁。组间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

纳入标准:(1)签署知情同意书;(2)无精神疾病者。

排除标准:(1)伴有多发型恶性肿瘤者;(2)伴有心、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3)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 方法

甲组行采样式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根据肿瘤的实际情况将相邻的纵膈淋巴结切除,包括怀疑以及肉眼发现的癌转移,需要将其同侧的纵隔淋巴结一同进行切除,然后对10、11、12区以及9区中的部分淋巴结进行清扫。

乙组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廓清范围在6组及以上)进行治疗:将上、下纵隔胸膜依次剪开,然后进行探查以及清扫,接着对下纵隔以及上纵隔区域的淋巴结以及其相邻的脂肪组织进行清扫。

所选择研究对象均需要取出肺内淋巴结标本(各个区),然后送病理检验科进行检查。

1.3 评判指标

统计淋巴结清除数、淋巴结转移数、转移率以及不同随访时间的生存率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分析。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数据均纳入到选择SPSS 19.0分析,行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差异显著时P<0.05。

2 结果

2.1 淋巴结清除数、淋巴结转移数、转移率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淋巴结转移率情况(P>0.05),详见表1。

表1 淋巴结清除数、淋巴结转移数、转移率情况对比(n, %)

2.2 随访生存率情况比较

随访6个月以及12个月时,同甲组进行比较,乙组患者的生存率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随访生存率对比[n(%)]

3 讨论

肺癌在我国属于对人们生命威胁非常严重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且多发生于男性,其发病原因尚且不是十分明确,但多数同吸烟之间存在紧密关系[4]。在肺癌疾病类型中,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较高,对于此疾病,临床中多是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且最大程度地将正常肺组织进行保留,将转移组织以及病灶进行彻底切除,从而帮助改善预后。肺癌主要是通过淋巴系统进行转移,此因素对预后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在转移的时候多是经脏层胸膜下淋巴进行,然后转移到纵隔内淋巴结中,而非淋巴引流方向,且肺叶淋巴结以及肺门淋巴结没有发生转移,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跳跃式转移方式[5-6]。通过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帮助清除转移淋巴结,还能够将其发生转移的途径进行切断,从而确保手术治疗后能够获得根治的效果以及改善预后[7-8]。系统纵膈淋巴清扫术方式所清扫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对侧肺门以及上纵隔、下纵隔淋巴结(以及同侧肺门),除此之外,对跳跃式的转移范围、密集区域的范围也非常重视;在手术过程中,左侧:将主动脉弓游离;右侧:将奇静脉弓切断,均能够有效帮助清扫第3组以及第4组淋巴结,一方面能够帮助改善预后,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更加准确地对肺癌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且合理的后续治疗方案[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术后6个月以及12个月时乙组患者的随访生存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显著,提示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选择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加可观,能够有效将淋巴结清除,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更高,可帮助改善预后,在临床中具有理想的价值,应当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