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兰轶,王宏琦
(1.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2.延安演艺集团,陕西 延安 716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环境及成员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的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多。自闭症儿童,即自闭症障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此,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以及从心里医疗康健的角度等联合出发,界内不断加大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权威研究相继证实,美术教育对于自闭症障碍儿童具备明显的辅助康复功能。所谓美术教育,其属于美感教育的范畴,也可以理解为视觉训练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让自闭症儿童观看动画模型、图案或者具有符号视觉冲击的动画片。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对自闭症障碍儿童的美术视觉康复教育,重点围绕着我们设计的动画造型符号视觉效应康复教育体系(图1),进一步探究视觉效应对自闭症障碍儿童患者的康复辅助作用及其推广价值。
图1 动画造型符号视觉效应康复教育体系图
本研究,将10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见表1。对照组50例自闭症儿童每天观看常规动画,实验组50名自闭症儿童使用带有显著造型符号视觉效果的动画片进行治疗。符号视觉主要包括:声乐建模、动作建模、交互式音乐游戏和戏剧表演以及声音四个方面的建模。
表1 实验组50例患儿、对照组50例患儿人员结构
三个月后观察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2组患儿在康复辅助治疗期间,对于观看动画片的选择,严格依据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点及症状规律来推进。结合临床基本症状诊断分析、儿童心理学分析以及美术教育、性格分析等多学科联合设计。
自闭症障碍属于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它与脑瘫患儿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是会影响患儿正常脑功能。患儿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包括日常生活习性和处事等均体现出明显的固定行为模式,比如某件非常简单的玩具,正常儿童玩耍一段时间便失去了兴趣,而自闭症患儿完全不同,坚持度极高。同时,语言能力差、交流能力偏弱,但他却有一种特殊能力:机械式操作、坚持度高、并有伴有很好的拼图和知觉辨识能力。正因如此,早期发现了这一既定规律,界内对于自闭症障碍婴幼儿的辅助治疗也变得更加清晰透彻,也就是上述提到的美术教育、视觉冲击、动画引导、并最大限度结合患儿的语言特征,即:无语言或者气声说话。对此实验组50例自闭症患儿在康复辅助治疗期间,选取的动画片侧重于交互性,即人与产品、人与电脑、人与环境的一种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性,包括自闭症患儿的行为和活动,与动画片荧幕上的场景、模型、符号等产生一种视觉上的直接交互效应。这里所提到的“符号”,即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共同作用构成的视觉交互系统,让自闭症患儿以最浅层的符号来认知新事物,最大限度利用自闭症主体的特殊能力,即机械式的坚持和行为活动。
以新一代的迪士尼动画为例,近年来越来越多作为自闭症儿童康复辅助治疗的有力良药。对于自闭症障碍患儿来说,行为活动上的自闭、精神意识上的孤独,并非其自我选择,也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与外界信号失联。相对而言,新一代的迪士尼动画恰恰具备这样一种功效。不仅婴幼儿患者,包括正常儿童和成人普适性极高。自闭症并非普通的精神疾病,其对外界的危害性并不大,但却极易影响患儿终生,症状无法完全根治,只能使用药物来改善,并通过康复训练加快大脑功能恢复,让患者本人尝试着认识这个世界。
如上所述,本次实验组50例依照上述方略与推进策略展开,每天定时或者不间断观看一些具有明显符号特征、动画人物情感鲜明、场景设计生动形象且声效立环式的动画片。反之,对照组50例自闭症患儿则观看一些常规并不怎么生动的动画片。
简言之,实验组50例患儿观看的是交互动画片,侧重于对周边人事物的系统联系,即具有显现的符号特征、模型设计、场景造型、美术视觉冲击等,将其称之为交互动画。反之,对照组50例患儿观看的是传统动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对主要受众群体的关注,并以特殊的表现形式来实现互动体验。包括观看动画影片过程中,叙事方式、参与性、传播媒介应用等,不再是简单的耳听和眼看,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和娱乐交互。其次,与传统动画不同的是,以迪士尼动画为代表的全球交互式动画作品的设计,更加侧重于情感体验。传统动画中也具有情感体现,但体现并非体验,其在表达力上深度远远不够。与之不同的是,交互式的动画设计,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真人影视剧具有同等的效果,并且对于自闭症患儿的吸引力是后者所不能比的。患儿在观看欣赏的过程中,自身的情感变化会慢慢随着荧幕的情感变化而发生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闭症患儿便可逐渐产生应激情绪,即非常自然的一种情感迁移。
本次实验组50例患儿和对照组50例患儿,在实验统计比较前期的各项基础数据和行为表现、意识评分等,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此次关于2组自闭症障碍患儿的疗效判定与指标观察,严格依照美国精神病会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中关于婴幼儿自闭症的诊断标准。在评分比较上,专门采用Cars行为量表和孤独症评定量表。本次2组自闭症患儿,在治疗前的评分比较上,Cars评分均在16分以上,孤独症评分均在36分以上,均无组间差异。
本文统计数据以SPSS 21.0处理软件来进行,组间数据t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统计数据为实验组50例自闭症患儿和对照组50例自闭症患儿,在动画片康复辅助治疗中的综合评估和疗效比较。从结果统计中可以看到,动画视觉与审美交互设计辅助治疗下的实验组50例自闭症患儿,治疗3个月后,行为发育水平评分比较、美术审美发育水平评分比较、情绪情感交往评分比较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同时期康复治疗下的对照组50例自闭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自闭症障碍儿童动画辅助治疗后的康复效果综合比较
关于自闭症,这一医学研究领域概念最早提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凯纳发表的论文中可见,《情感交流的自闭障碍》,第一次提出了自闭症这一概念。在当时,似乎所有的人都不清楚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提出者本人则将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证,并且通过不断的研究予以论证。通过研究给出了自闭症障碍儿童的几大特征表现:其一,患病儿童与他人无法建立正常的交际关系;其二,患病儿童极度孤独,除了最亲密的人有少许交流之外,几乎与其他人不联系;其三,患病儿童语言发育及表达能力、思维等比较迟缓;其四,基本的交流语言及组织不具备;其五,玩耍的游戏以简单为主,且不符合儿童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即便是简单的游戏,也重复玩耍乐此不疲。在此基础上,进入到六七十年代,英国和美国多位专家学者进一步给出了界定。1968年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在凯纳的基础理论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大新发现,及自闭症儿童的发病年龄普遍在30个月之前,即未满2岁半的儿童最容易患病,且发病率极高。这一发现,乃至对21世纪的今天,均有重大帮助,对于医学与教育康复控制领域意义重大。此外,1978年美国国立自闭症儿童及成人协会专家顾问在联合研究中正式对自闭症障碍儿童予以定义,即高发于30个月前的行为综合症。特征如下:语言表达障碍、认知与非语言沟通障碍、发育秩序和速度紊乱、与周边的人事物建立关系的能力障碍。综上,基本可概括为,自闭症是一种始发于婴幼时期的发育障碍,患儿一般感知和反映异常,行为兴趣也表现异常,界内称之为孤独症。不仅如此,在我国国内,近些年来,自闭症障碍患儿的发病分布有所变化,发病年龄也不再局限于30个月之前。
如上所述,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治疗领域,对于自闭症患儿的诊断,正如前文所言,简单的医学诊断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看,自闭症障碍儿童的特殊性,恰恰体现于此。不仅需要医学研究领域,还需要教育学科领域、神经医学与幼儿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笔者近两年接触的一些情况来看,通过与一些患儿家属交谈中也发现了以往医学诊断中的常见问题和不足。比如,已经被确诊为自闭症障碍的儿童,在医学检查中却被误诊为脑瘫、多动症、精神病等,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再加上医疗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所以目前对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越来越准确。现行的标准规范,即在国际范围内流行且被广泛认可的美国《精神疾患的分类与诊断》。其一,症状一般出现在3岁之前;其二,有明显的语言交流障碍;其三,有社会人际交流障碍;其四,患儿行为刻板、反复、机械,并带有明显的自我强迫症。
本研究中选取了收治的100例自闭症患儿,在治疗中,实验组50例自闭症患儿观看交互式的动画影片,即动画造型符号特征与视觉效应显现的动画片。对照组50例患儿则观看传统常规动画。关于彼此间的差异,前文中也较为详细探究归纳。总最终的实际效果来看,实验组50例自闭症障碍儿童的总体改善要远远好于对照组50例患儿。在主要评价指标的比较上,实验组50例自闭症儿童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0例自闭症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动画造型符号的视觉效果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