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张文素,任丽,刘光义,李玲
(新乐市中医医院 血液透析室,河北 新乐 050700)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脏衰竭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流稳定性好,对渗透压影响小,可有效清除血液中过量的水分和溶质。但血液透析需长时间维持,甚至终身维持[1]。但患者的依从性会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加重、血压不稳定等,严重者还出现内瘘闭塞,对透析效果产生负面影响[2]。本研究自2016年1月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施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并与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作对照,以探讨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新乐市中医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8±9.7)岁;病程9个月至14年,平均(4.5±1.9)年;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5例,多囊肾4例,IgA肾病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6-77岁,平均(56.2±9.8)岁,病程11个月至15年,平均(4.8±1.7)年;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糖尿病肾病9例,高血压肾病7例,多囊肾3例,IgA肾病3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
按照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范[3]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定期检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管理,首先成立由1名透析室医师、2名专科护士和5名患者组成的强化护理小组,以责任制的方式分管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内容。给每位患者发放医患联系卡,上有主管医师、护士的联系方式,主管医师或护士每天和患者联系1次,了解并指导患者的治疗执行情况,并帮助患者解决相关的医疗问题。定期对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培训,让患者了解透析的方法、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导患者透析期间合理饮食、合理用药、控制体质量,并讲解内瘘保护的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其家属发放透析知识手册,以便及时医护人员不在身边时及时查阅。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护理干预。
干预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所有受试者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和血白蛋白(ALB)含量,记录干预期间两组穿刺成功率、血压异常发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透析前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15 mmHg或透析过程中平均动脉压下降大于30 mmHg均为血压异常[4];内瘘完全闭塞,超声显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无血流信号通过表示内瘘闭塞[5];透析期间由于病情加重而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占所有患者的百分率为住院率。
采用SPSS 20.0版本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Hb、PA、ALB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穿刺成功率、血压异常发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Hb、PA、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生活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研究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Hb、PA、ALB比较(
干预期间研究组血压异常发生率、内瘘闭塞率、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相关指标比较[n(%)]
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强调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而不仅仅限于透析时的短时间管理,从而有效提高透析效果。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压异常发生率、内瘘闭塞率和住院率,提高穿刺成功率,使血液透析患者从中受益。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加强了医患双方沟通、交流,使患者透析间期也可得到医疗指导;血液透析知识的培训和透析知识手册的发放,使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指导合理用药、合理饮食,控制水、钠的摄入,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6]。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通道,内瘘闭塞会对严重影响透析的质量,本研究由专门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内瘘情况,尤其注意在穿刺压迫、消毒操作中保护内瘘,加之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属也知晓内瘘保护的相关知识,有效降低了内瘘闭塞的发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多数年龄较大,血管条件较差,相对穿刺难度较大[7],本研究由分管护士长期分管患者,对患者血管的走行、粗细、弹性情况等比较了解,穿刺时心中有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本研究还发现,经过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后Hb、PA、ALB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这种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通过饮食指导,使患者按照正确的饮食方案进行,促进了营养的改善。但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出现营养问题的原因,如消化功能、家庭状况、文化背景、饮食习惯等,针对性制定方案,有效改善营养状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