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韦宏意
(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其主要反映的是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1]。多种原因可以导致机体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如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脑梗死等,因此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某些疾病的预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4]。近年来,随着对D-二聚体检测意义研究的增多,研究更加深入,其临床应用价值也有了更多的研究进展,如国内外多项最新研究显示D-二聚体检测还有预测肿瘤疾病、评价预后的作用等。另外,在临床检测中,D-二聚体检测安全无创,且费用低廉,检测方便快捷,这些都为D-二聚体检测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患者对于此项检测较容易接受[5]。本研究探讨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和意义,现阐述如下。
D-二聚体检测在血栓性疾病的预测以及疗效评价中有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价值也较高。尤其是应用于肺栓塞的检测中,D-二聚体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对肺栓塞的敏感性很高,同时也能有效进行阴性预测,因此目前临床中将D-二聚体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广泛应用在了肺栓塞的初筛中[6]。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当避免将D-二聚体作为疾病唯一诊断参考标准,要想使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很多手术患者在围术期,尤其是术后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的同时,还可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此应当尤其重视对围术期患者开展D-二聚体检测工作,以便及时预测血栓类型的并发症,做好预防以及治疗。而临床医生与实验室也应当加强研究,寻找手术患者术后D-二聚体检测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手术创伤以及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相鉴别,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预警。另外还需要临床医生掌握术后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情况,使其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参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患者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等与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转移等密切相关,因此对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疾病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越来越多[7,8]。国内外诸多研究认为,若能将深静脉血栓等血栓类疾病排除的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应当考虑患者是否有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可能;而对于已经被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应当高度警惕血栓形成、肿瘤转移等[9]。
有研究显示,多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均存在明显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情况,如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癌、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10]。而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以及放化疗之后,在病情得到缓解的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研究认为出现以上机制可能与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肿瘤组织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广泛表达,肿瘤细胞造成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并感染而出现小血栓等相关。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于血栓预测、评价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预后等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价值作为研究重点,不断拓宽D-二聚体的应用范围,使其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预测、疗效及预后的评价等,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