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赵明
(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三大病症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也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症存在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通常情况下,继发性高血压均具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如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炎、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原发性高血压相较之下,其病症机理更为复杂,通常由遗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所致,且发病较晚,多种不明原因最终导致其不断进展,造成心血管破坏,最终引发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促使血压升高[1-3]。在执行临床检测的过程中,通常以血压变异性为主要参考依据,为深入分析其与颈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关联,本次研究选择12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针对其不同血压升高类型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探究其内在关联性,以期提升高血压防治水平。
抽取我院心病中心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例,按照其血压升高的类型,将其进行分组,其中包括1组(纯收缩期高血压,男性21例,女性19例)、2组(纯舒张期高血压,男性20例,女性20例)、3组(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男性19例,女性21例);每组均为40例,综合3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并将其与同期抽取的40例健康受检者进行对比,其中男性18例,女22例,各组受检者年龄范围均在32~69岁,平均(39.5±3.5)岁;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3次非同日血压均SBP≥140mmHg,DBP≥90mmHg;排除相关脑血管或代谢性疾病患者,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P>0.05,有可比性。
选择仪器:MOBIL-O-GRAPH(德国)型全自动无创便捷式袖带血压监测仪,将其缚于右上臂肘关节处(肘关节以上5cm),保障其松紧度适宜,若无法伸入手指,则需调整过紧的松紧状态,于凌晨6时至夜间22时,重复执行充气测量,30min/次,并于夜间22时至次日凌晨6时,执行夜间测量,测量期间停止上臂运动,保障其处于放松状态,避免情绪干扰,记录数据入计算机。颈动脉超声检测选股中CE-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置探头频率为7~12MHz,选择患者仰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使其颈部暴露,探查双侧颈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情况,颈动脉内膜增厚指标为IMT≥1.0mm时,可将其定义为早期硬化[4-5]。
观察各组受检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参数、血压变异性参数、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之间的差异[6]。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描述采用(%)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描述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研究对比发现,1组、2组、3组颈动脉硬化率显著高于正常受检者,高血压患者对比中,3组(双期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各组受检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参数对比[n(%)]
经研究调查得知,其昼夜变化规律较为一致,收缩压变异显著大于舒张压变异,1组变异各参数增加较为明显,相较于2组、3组参数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各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参数对比(±s)
表2 各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参数对比(±s)
组别 1组 2组 3组24 h SSD 24 h DSD DSSD DDSD nSSD nDSD 17.46±3.21 15.42±3.01 16.25±4.21 12.39±3.67 14.62±4.17 12.45±3.48 14.22±3.21 12.67±3.02 13.39±3.25 11.27±2.55 11.45±3.08 10.72±3.12 14.35±3.48 12.46±2.82 13.53±3.45 11.48±2.74 11.52±3.24 10.65±3.34
1组、2组、3组收缩压及内膜中层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正常组,1组、2组、3组收缩压及内膜中层厚度均处于高水平,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各组收缩压参数情况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s)
表3 各组收缩压参数情况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比(±s)
组别 n 收缩压(mmHg) 内膜中层厚度(mm)1组2组3组正常组40 40 40 40 tP 149.58±20.46 159.97±20.52 160.25±21.51 108.97±10.62 16.984 0.001 0.92±0.13 0.91±0.11 0.90±0.10 0.72±0.25 12.654 0.001
原发性高血压是高血压中的主要类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其致病因素复杂多样,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饮食、血压、吸烟史、肥胖、超体量及遗传高血压等因素高度相关,截至目前为止,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输出量改变、肾脏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管张力增高、血管扩张物质及神经、精神因素等[7-8]。颈动脉硬化属于其中的典型症状,通过研究可见,颈动脉患者经彩超中双侧颈动脉中内膜增厚并血流阻力指数增高,其大脑供血能力明显减弱,继而导致多种头晕、呕吐等并发症情况;其属于动脉非炎症性病变,也是动脉血管壁增厚,同时发生缓慢硬化,逐渐失去弹性的病理过程,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其中包括小动脉硬化、中动脉硬化及大动脉硬化等类型[9-10]。本次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存在密切关联,尤以收缩期高血压为甚,其致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血压变异性增加将直接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升高,危害性高,可针对其特性给予针对性预防控制[3]。
综上所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概率较高,利用24h动态血压检测,并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可有效强化早期预防控制效果,准确评估其血压水平,降低颈动脉损伤风险,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