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天一生水
自古以来,游赏任何一座中国城市,都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口口相传,总有着那么一两条不容置疑的“指南”——诸如“不游西湖不算游杭州”“不游虎丘不算游苏州”之类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同样难以免俗。
“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阁内藏书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有不少是海内孤本。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一度达到了七万多卷,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其中,保存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明朝前后,藏书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气,全国范围内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涌现不少。就江浙一带而言,比如童伯礼兄弟的“石镜精舍”、胡万阳的“南国书院”、丰坊的万卷楼、范大澈的“西园”和陆宝的“南轩”等,这些都是可以和天一阁比肩的名藏书楼,甚至有些藏本比起天一阁来更丰富、更精辟。然而若干年后或若干代后,我们会发现这些藏书楼或者是因为失于火灾,或者是由于家庭变故,或者是由于管理松弛,总之都如昙花一现,走向了衰败的结局,只有天一阁的范家还在一代一代進行着书香接力。
范钦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官员,做过知州、参政、按察使、布政使、副都御史等一系列的官,任职的地方差不多遍及大半个中国。宦游四方,俸禄拿得滋润,也没有什么不良的嗜好,他把钱都花在了搜书、买书和藏书上。自从建了这座天一阁,范钦最开心的事就是邀上三五知己登楼饮酒品茶,观书谈诗。
由于一生嗜书如命,藏书楼的建造也费尽了范钦的全部心血。从楼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楼前掘有“天一池”,通月湖,引水入池,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
天一阁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檐,东西两面弓形防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为一个通间,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分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楼下为六间的布局,这在建筑格局中有个说法叫作“天一地六”。天一阁与范氏的住宅区中间利用防火墙隔开,并使两者的门错开。
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乾隆帝南巡时,甚至专门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7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范钦的忧虑也越来越重,他在思虑自己有一天去世了,这座藏书楼又会是怎样的命运?自己的后代又有谁会心甘情愿地守着这些不能吃、不能喝,还要年年往里搭钱维护的故纸堆呢?
范钦在过世前立了一份让人大跌眼镜的遗嘱,他把自己的遗产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份,由自己的儿子们挑选。一边是良田千亩,白银万两;一边是藏书楼一座,书籍万卷。范钦轻轻地把眼睛眯上,装作很平静的样子,其实我想他一定内心紧张得要命,没准手都在微微地颤抖,因为恐怕自己的耳朵听不到心中期盼的那个回答。
长子范大冲的挺身而出让范钦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他一肩担起了天一阁藏书楼的重担,并且一代一代地接力延续下去,这一传就是四百余年十三代人。为了不让天一阁重蹈其他藏书楼中途衰败的覆辙,范家人想了很多的措施。再也不能像范钦那样呼朋唤友地登楼看书喝酒了,天一阁有了严格的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不得无故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外姓人不得入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这一道道牌子就挂在入阁的楼梯口处,阻挡住一双双后生晚辈殷勤期待登楼的腿。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风雨天一阁》里讲过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明朝有一位酷爱诗书的女子绣云,听说天一阁藏书宏富,于是她一心想着能去一观。她的姑夫时任宁波知府,就保媒把她嫁入了藏书楼主人范家,结果范家却有规矩“女子不得上楼”。于是,这位爱书成痴的范家儿媳终生未见着一本藏书,“悲怨成疾,抑郁而终”。
不过范氏后人也并非完全墨守成规。1673年,范家人就出于对大学者黄宗羲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的倾慕,一致同意破例允许他登楼阅读天一阁全部藏书。这使得黄宗羲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天一阁因此更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新规矩,但认定资格非常严苛,在此后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也仅有区区十余名而已。这使得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渡尽劫难
四百余年间,天一阁可谓历尽波折,命运多舛。历经十三代,饱受时局动荡与战乱之苦。天一阁原藏书七万余卷,从明末战乱开始,有大批藏书失散;至清康熙年间,所藏明实录已遗失过半;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又从天一阁调走六百余种图书,未曾归还;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从天一阁掠走地理类书籍有十余种;后太平军进驻宁波,当地盗贼窃取了大批图书;民国初年再遭盗贼,窃去一千余部藏书。经过这几番劫难,到解放初期,天一阁藏书仅剩13,000多部。可以说,天一阁每一册古籍能流传至今,都是十分艰辛和幸运的。
尽管遭遇社会动荡,范氏后人和宁波热心人士对天一阁的庇护一刻没有停止。虽然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设法不惜重金赎回。宁波等地多位藏书家还将个人藏书捐献给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
1949年以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其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三千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从而使目前天一阁的藏书总数增加到30万卷册,其中古籍善本约8万余卷。
1982年,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继续加大对天一阁的投入,先后建成了新书库、东园、书画馆和南园,维修了陈氏宗祠、秦氏支祠、闻家祠堂,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宝书楼为核心,包括千晋斋、尊经阁、明州碑林、范氏故居、东明草堂的藏书文化区,以东园、南园为主的休闲文化区和由陈氏宗祠、秦氏支祠、书画馆组成的陈列开放区。目前,天一阁拥有的藏书数量仍在增加,同时增设了专门的古籍修复部门。2010年年底,天一阁古籍数字化平台建立,利用科技手段,以馆藏善本为主的3万册古籍实现数字化,可以供读者在线查阅。
四百多年前,天一阁落成的那一刹那,范钦个人的藏书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延续便直接搭建起了连接。四百多年后,天一阁从一座家规甚严的私家藏书楼发展成为“南国书城”,全中国爱书人的朝圣之地。“最是书香能致远”,正是天一阁于沧桑沉浮中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位热爱读书、努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责编:杨思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