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儿时的糖食,永远的甜

时间:2024-05-15

徐永鹏

我国现代散文名家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不但是日常饭粥,即点心以至闲食,亦均有意义,只可惜少有人注意。”诚哉斯言!令我回忆起儿时的糖食来。

三十多年前,在我们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几个中年人,或男或女,左肩担着一只糖担,右手执一镗锣,镗锣与手之间夹一小木笏状木片,食指轻敲,镗锣便发出“镗镗!”的清脆响声。一听到这一响声,大人、小孩都知道是卖糖的来了,随即从家中奔出,掏钱购买糖食。卖糖的有时也高声叫卖:“作——糖!搅搅糖——卖!”声音非常悦耳。儿时我非常喜欢吃糖,成了糖担子的老主顾。

卖糖的糖担子很简陋,前后各一只扁圆形竹筐,中间一根扁担,担子的前面,竹筐上面安放了一块长方形小木板。上面撒满了面粉,中间放着一块圆而扁的作糖,比脸盆稍小一点。所谓作糖,就是将糖丝熬熟后制成一个大圆饼,冷却后两边抹上一层面粉,吃在嘴里又甜又脆。卖糖的人根据你买几分钱裁定大小,用两把斧形的作刀,一把垂直对准要切的方位,一把在上面轻敲一下,你需要的这一部分糖就从整体分离出来,而且都是切成长条状。敲作糖也需技巧,不能用力过重,也不能用力过轻。用力过重,糖易碎;用力过轻,糖切不下来。糖敲碎了买主就不会要。所以,切时十分讲究,要保持一条直线,齐齐整整地切下来。糖担子前面的竹筐里有一只铁皮大罐子,里面是四五块制好的作糖,留待上面的一块卖掉后,再从里面拿出一块。糖担子后面的竹筐里也有一只铁皮罐子,里面放的是软糖丝,红得发亮,煞是可人,这就是所谓的搅搅糖。买时糖主根据你付钱多少,是一分还是二分,用两根寸把长的芦苇秆子在糖丝里转搅一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秆子都是预先在家切好的,中间没有节,可有吹气。搅搅糖拿到手,玩的花样很多,可以一头大一些,一头小一点,然后对准小点轻吹,杆子前面的糖就会变成一个大糖气泡,煞是好玩。破了,和大点的糖和起来再搅,搅匀后再依法吹,能吹十几次。不想吹了,就把它吃掉。另外,可以将糖丝互搅,然后像拉面似的拉成一条条长丝,有时能拉到一米长。搅搅糖吃在嘴里甜、软,可以边搅边吃,没有作糖的松脆,但可以在手里玩许多花样,消磨不少的时光。在儿时,搅搅糖给我们枯燥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作糖还有一个好处,是一般人都想不到的。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吃鱼,一不小心将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怎么弄也弄不掉,用干饭团咽,用热茶烫,都无济于事。疼爱我的奶奶,见我很难受,就跑到邻居汪老太家,向她请教一些“法术”。汪老太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她问明了我的情况,说你站在门口专门看着卖作糖的,向他买一块作糖来,我保你立即就好。我站在大門外待了一会儿,就听到远处“镗镗——”的卖糖声,连忙告诉奶奶。奶奶花五分钱买了一大块作糖,带到汪老太家。汪老太倒了一杯热茶,叫我一口气全部喝下,喝完后赶紧把作糖吃下去。我把作糖吃好后,她叫我张开嘴让她看了一下,说:“好了!”还真的,鱼刺已没有了。

现在想来,汪老太治病的原理十分简单,利用热茶将鱼刺烫软,然后用作糖将鱼刺黏住,随之咽下喉咙。这种除鱼刺的土秘方,现在没有人用了。

现在没有人卖作糖,疼爱我的奶奶,也于24年前以101岁的高寿离世。每每回想童年那段甜蜜的时光,我心中充满了留恋和温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