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老树
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两个《通知》)。今后,我国医疗机构要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护理需求评估,并按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级提供更细致的老年护理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是老龄化社会中的一个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惠老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参考国外先进经验,有效实施老年人分级护理制度,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迫切需求,值得期待。
回应期盼
8月28日新浪网的文章《国家层面老年护理标准建立,近2.5亿老人将受益》称,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近2.5亿人,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对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呈现庞大而刚性的需求。一方面,目前国内尚没有结合老年人生活能力和疾病健康状况进行失能老年人护理需求分级评估标准,需要尽快制定相应评估标准,指导各地开展相关评估工作,从而按需分类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另一方面,目前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缺乏规范的培训。虽然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提出了医疗护理员这类工种,但全国尚无规范培养医疗护理员的相关政策,亟待制定出台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和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老年患者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国内外老年护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疾病特点、护理需求和临床护理实践等,国家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制定了两个《通知》。
8月29日中国经济网的文章《按需分级护理,让老有颐养落到实处》认为,两个《通知》的主要意图,一是从需求侧立意,解决“照顾谁”的问题;二是从供给侧切入,解决“谁照顾”的问题。两个《通知》明确了需要护理服务的对象是60周岁以上老年人,同时明确了评估标准,为专业人员的评估提供了统一的科学依据,通过准确的评估,可以将护理服务需求摸准摸透。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级,老年人将来可以接受到的护理更加科学、便利,也让护理服务供给方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相关服务,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对于“谁照顾”的问题,两个《通知》扩大了可以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范围,不局限于医院、护理院(站)、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还包括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等,以及上述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和护理员。对于人们最为关心的经济支出问题,两个《通知》则提出了要各地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老年护理服务收费、保障制度,鼓励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护理商业保险。應该说,两个《通知》为老年护理服务的刚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了具体保障,也通过更为细致的护理服务,促进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从“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迈进。
面对差异
8月30日网易网的文章《分级护理给失能老人吃下定心丸》指出,对于数量极大的失独和失能老人来说,医疗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在医养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开展老年人护理需求评估,分级护理,对规范服务和提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此次国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程序,则可以将各地的地方标准进行统一,形成权威而有执行力的机制,为进一步做好养老这篇大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养老涉及民利,关乎民生。对老年人失能水平、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和护理服务,由权威部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经过测算以后形成不同的分级,同时根据分级结果统筹安排,或者是生活照料,或者是生活护理,或者是临床医疗护理。这项人性化的举措,对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特殊老人的护理服务规范具有积极意义,也给失能老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8月31日《人民法院报》的文章《护理分级让老年服务更舒心》提到,老年护理分级,可让老年人得到更加细致舒心的护理服务。老人情况各异,假如对他们的护理服务不作区分,就会导致老人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甚至出现服务与需求错位现象。只有根据分类标准对老人进行评估分类,方能让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让老年人的需求各得其所。老年护理分级,也有利于机构和个人开展老年服务工作。没有分级,机构和个人难以做到有备而来,服务人员也无法做好事先培训、细致分工,护理服务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分级,收费标准不好拉开距离;商业保险机构在开发护理商业保险时,也难以做到区别对待。实现护理分级后,就可以分级来制定不同的规则,向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9月10日中国经济网的文章《失能老年人照护有“国标”助推照护规范化》说,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居家护理,目前主要依靠家属和保姆。由于家属和保姆在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上的欠缺,对老人的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带来一些相应的纠纷。事实上,失能老人的健康长寿与护理的优劣有很大关系,最终夺去一部分老人生命的不是原发病,而是由于照护知识的缺乏、照护不当而导致的并发症。因此,科学照护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健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此次“国标”将老年患者护理需求分为5个等级,具备合法资质、有评估能力的相关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承担相关评估工作。那么评估结果出来后,也就必须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医疗护理员来配套,谁被照护、在哪照护、如何照护,就有了标准,进而各等级照护的费用标准、老年照护师的工资标准也就可以明确起来,从而倒逼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更好地探索。这对于助推照护规范化、减轻失能老年人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务求落实
8月29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细化老年护理离不开对老人需求的了解》认为,对于数量极大的失独和失能老人来说,医疗护理服务能否跟上,最终决定着老有所养的整体水平。分级护理存在不同的收费标准,其间包含着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是能不配位所带来的服务风险和潜在隐患,一些护理虐待或者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于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度”,没有达到人岗相适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因为人员配备未能达到专业要求,造成价高质次的问题。养老产业涉及面广,只有从细微处入手,才能实现整体局面的改观。开展护理需求评估是一项人性化的举措,其综合效应值得期待。
9月3日《人民日报》的文章《老年护理需向末端延伸》指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也需要长期护理。这些人群需要长期服药,定期治疗,如果出现并发症,还需要更多的治疗、康复和护理。比如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需要精心护理;一些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需要长期康复训练;有些卧床养病的老人,需要定期输液、换药;等等。这说明,康复和护理与疾病治疗同等重要,需要通过建立分级护理制度,将护理向社区、家庭这个末端延伸。大量研究证明,效果好的社区,家庭护理是覆盖全病程的,与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一体化的、延续的。现实中,针对老人的康复、护理或提供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专门接续性医疗机构很少,老年患者从医院出院后直接回到家,靠家人进行护理。一些老人担心出院回家后护理不好,康复不到位,拒绝出院。然而,大医院肩负治疗疑难重症的重任,长期占用大医院稀缺的医疗资源进行康复和护理,不合理也不科学。因此,依靠分级护理制度,把医院护理延伸到家,既能解决稀缺医疗资源被康复和护理占据的问题,也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提升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眼下,我们应着手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推动医院延伸、社区接续,形成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急迫的康复、护理需求。一方面,大医院应利用医联体优势,指导、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其他专门的护理、健康管理机构,一体化延伸医院护理服务到社区、家庭。另一方面,社區卫生服务机构应担起医院护理服务,医院、社区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家庭医生团队接受大医院指导和技术培训,以完善护理服务供给体系,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搭建一个健康的老龄化社会。
链接:国外如何护理老年人
日本:日本的护理服务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低于密集型服务,实际上就是我国的社区型服务;第二类是设施服务及机构服务,老年护理保健设施是家庭的中转站,消费低,也是比较贫困的老年人选择的一种服务;第三类是高档的高收费养老院;第四类是上门服务,也就是住家服务,主要为住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或者短期住家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服务中会有专门的专家、医生到家里根据老年人的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方案。
澳大利亚:针对老年人的不同情况,澳大利亚为他们提供包括养老院、院舍照料和社区照料等服务。其中,养老院一般是非营利性机构,入院者要经过评估机构评估,入住需交押金;院舍照料是为因疾病失去自理能力、亲人亡故、紧急情况等原因,在家庭中得不到帮助、生活料理困难的老年人设置,由专门组织提供护理;对于尚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但又需要照顾的老人,评估部门往往建议其接受社区照料服务。
德国:在德国人的养老观念中,人们非常重视老人的“剩余能力”与个人需求。相关机构会根据老人的自我照料能力、行动能力、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老人的个人能力等级,以此作为提供服务的参考基础;同时,根据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社交需求、环境需求、饮食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老人的需求,作为提供个性化护理的参考标准,并最终生成个性化护理方案。护理方案以老人的能力为基础,帮助老人最大程度地自主生活,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日常的生活与社交,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责编/文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