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怀念『干打垒』

时间:2024-05-15

文 程远北

怀念『干打垒』

文 程远北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风雨、其貌不扬的“干打垒”已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当年和同事们一起同居“干打垒”的情景,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成了我心中永远割舍不去的记忆。

提起“干打垒”,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闻所未闻。其实,“干打垒”就是在用石块砌好的屋基上,安放好木模,再将湿润的泥土倒进木模里,经过拍打、夯实,而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土坯房子。木模的大小尺寸,是按照土墙的设计厚度来做的,一般长约3米,宽0.4米,高0.5米,两头用圆形木闩把模板紧紧闩住。当一层墙体筑好后,只要把两头木闩拔出,卸下模板,将其重新安放在已经筑好的墙上继续施工。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上垒,要不了几天工夫,一栋“干打垒”的土墙就完成了。然后请木工在土墙上架上木梁,盖上一块块用泥土烧制的机瓦,安装好门窗、电灯等,一栋其貌不扬却结实的“干打垒”就盖好了。为了防止风雨的侵蚀,有些人家在内墙和外墙上都粉上一层白石灰,既美观,又延长了房屋的居住年限。

20世纪60年代,国家物资比较匮乏,经费也比较紧张,为了节省更多的钱用于“三线”建设,前期进入工地的民工建设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忙于搭工棚,盖“干打垒”。因为“干打垒”就地取材,施工方便,又省钱又节约时间,所以在大批工人进山之前,工厂已经盖了不少“干打垒”。

我于1966年退伍,通过江西国防科工办被分配到宜丰县黄岗乡参与“三线”建设。当年,为了响应国家 “备战备荒”、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上海也来了大批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复员军人和技校生。他们当中有的人听说要住“干打垒”,便哭哭啼啼、吵吵嚷嚷,闹着要回上海。后经过做工作,很多人还是愉快地住进了“干打垒”。他们渐渐发现:“干打垒”虽然是土房子,看上去没有楼房外观那样漂亮,但“干打垒”也有很多优点:冬暖夏凉,舒适性很好。住“干打垒”是权宜之计,虽然条件艰苦,睡的是上下铺,喝的是山泉水,山路泥泞,野兽出没,蚊虫叮咬;对上海支内的职工来说,与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却能够坚持下来,安心在山沟生活,使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加速了工厂设计及各条山沟里的生产车间、流水线的不断崛起。后来工厂又盖了很多楼房供职工居住,在进行房子调整时,好多人还舍不得离开,要求继续居住在“干打垒”里。

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当年千辛万苦建在深山腹地里的 “三线”企业,后来大都已搬迁到城市里,寻求新的出路。大批从祖国各地来到江西的建设者们为“三线”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如今,这一代人都已经两鬓斑白,退休在家,安享晚年。

我离开黄岗也30多年了,但我始终忘不了那块曾经养育过我的土地,忘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相伴多年的车间、厂房及朝夕相处的工人师傅们,还有那居住多年的“干打垒”。近几年,我曾几度带上儿孙返回黄岗,跟他们讲述那段难忘的激情岁月,更勉励他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富不忘本,不懈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