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位老人的核情怀———记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

时间:2024-05-15

文图 张和西 曹捷生

老兵新传

一位老人的核情怀
———记原华东地质学院院长李学礼

文图 张和西 曹捷生

李学礼,一位伴随着新中国核工业发展成长起来的著名专家、学者。他历任原华东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他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委员、中国铀矿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铀矿地质》杂志副主编。2001年,李学礼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由于难以割舍的核情怀,他没有选择含饴弄孙的生活,而是继续为我国的核工业服务,开启了攀登科学高峰的新征程。

挑战新课题

1956年,未满20岁的李学礼被国家选拔赴苏联学习水文地质工程专业,1961年学成回国后被分配到江西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后相继更名为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任教,在这片红土地上他奋斗了40个春秋,为学校的建设倾注了全部的青春与热血,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1年,李学礼退休了。这对于他来说就如同失去了家的感觉,他说:“我一直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他携老伴赴美国女儿家探亲1年多后,又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校园,重新投入科研工作,成为学校一名“编外”科研工作者。

化学浸出是我国长期采用的铀提取方法,这一传统工艺的特点是对矿石的品位要求高,提取率低,酸耗大。为了提高浸出率,许多国家均采用微生物浸铀矿技术,但对外严格保密。当时我国的微生物浸铀矿技术仅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几家科研单位涉足。李学礼盯上了这一领域——选择微生物浸铀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这对于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充满挑战。

退休后的李学礼没有任何资源,研究工作起步异常艰难。科研需靠数据说话,离不开实验室,他迎难而上,一切从零开始。工作缺人手,他上门邀请,或电话联系,硬是拉起了一支40多人的队伍,组建起了微生物浸铀(地浸、堆浸)的科研团队。为了不与学校争资源,他把实验室建在了闲置的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楼。研究没经费,他一趟又一趟地往北京跑,反复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自己的研究设想与思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上级领导为李学礼执着的科研精神所感动,他的科研项目终于得以立项,并获40万元经费资助。

他把实验室当作新“家”,将首批科研资助经费全部投入建设,之后又不断追加,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为了使实验室与国际接轨,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率科研骨干赴智利特大型铜矿微生物浸矿实验室考察。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建,-80℃冰箱、分子生物测试仪器等陆续续采购到位,一个面积近500m2的国际标准微生物浸矿实验室就此落成。

发现新菌种

李学礼由于早年长期野外作业造成两个半月板完全磨损,行动需要拄拐杖,同时,他还身患严重的糖尿病。采集菌种—菌种培养—室内浸矿实验—现场浸矿实验,这是微生物浸矿的基本流程,他克服疾病困扰,坚持对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学校离最近的721矿有近100公里的距离。每一次采集菌种、室外地浸和堆浸实验,他都亲临现场,亲自采集菌种,亲自组织实验;菌种培养,他总是事先提要求,事中提醒做好检查、观察工作,事后认真听取实验报告;室内浸矿实验他都亲自组织、观察、收集数据。天道酬勤,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一种被称作“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的菌种,在经过实验室培养后显示出稳定性、适应性强的特点,李学礼敏锐地意识到,该菌种对于浸矿更具普遍意义。2005年,广东省745矿的花岗岩高氟铀矿项目,在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微生物浸矿研究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李学礼大胆承接该项目,采用“721矿嗜酸性氧化硫铁杆菌”浸矿,经过艰苦试验,终于大获成功,铀的浸出率达90%以上,并大大缩短了周期,降低了酸耗。

从此,李学礼的科研劲头一发不可收,科研项目专挑硬骨头啃,单项科研经费也从最初的40万元跃升到100万元、400万元、1000万元。2005年,新疆十红滩砂岩铀床地浸项目在投入大量资金,经多批国内外专家进行研究,均以失败而告终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找到李学礼承接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李学礼带领团队经过努力,再次取得成功,为此类型铀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新路。

钛铀矿常温下化学浸出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高钛铀矿石在我国硬岩型铀矿山所占比例较高。李学礼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室内外生物浸出试验,研发出适合高钛难浸铀矿石的微生物堆浸新工艺,开发出了高钛铀矿石微生物堆浸技术,并于2012年完成了五千吨级矿石生物堆浸浸铀工业化试验。该项新技术为高钛难浸铀矿石的开采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途径。

再获新突破

2007年,一株嗜酸铁氧化钩端螺旋菌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0年,一种淡化少试剂地浸采铀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4年,一种铀钼矿微生物溶浸及铀钼富集分离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难浸碱性铀矿石盐酸去钙微生物浸铀矿新方法获国家专利。

……

目前,李学礼所在的科研团队已累计为学校争取到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6项,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与国外同行也不分伯仲;部分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在企业运用、推广,为满足国家铀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我国铀资源开发领域的科技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先后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10余项,2017年4月再传喜讯,他所在团队开发的高钛铀矿石微生物堆浸技术荣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奖项领域的新突破。10多年的付出,让李学礼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每当李学礼谈起二次“创业”的收获时,他显得十分满足:“在职时各种行政事务太多,没有时间专心搞科研,退下来更能一门心思沉浸在科研里,取得的成果比在职时更多。”

李学礼从当年稚嫩的小伙到今天的耄耋老人,60多年初心不改,一切听从党的召唤,只要国家需要,就不停止探矿、找矿与科研探索的脚步,不断为核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核军工人的赤子情怀。更让人欣慰的是,他培养出的一批中青年科技骨干目前活跃在铀矿采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已成为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坚力量。

责编/晓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