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周德春 莫新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53040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作为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以40 岁以上人群较为多见,随着年龄增发,其病发率也会有所上升[1]。椎基底动脉作为脑部重要供血动脉,主要供应丘脑、后颞叶、枕叶、小脑、营养脑干(中脑、脑桥、延髓)。临床表现主要以供给平衡失调、恶心欲呕、发作性眩晕为主[2]。其病症特点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极易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故早期诊治是减少和预防发生急性脑血管的有效措施[3]。近年来,医学界不断深入对该疾病的研究,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现将所获得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1 西医诊断标准眩晕多表现为视物存在晃动感或旋转感,多因体位和头位变动而引起;其他脑干存在一过性缺血性症状,如昏厥、猝倒、乏力、肢体麻木、内耳疼痛、复视、黑矇等;脑干存在轻微损害体征,如咽反射和角膜反射减退[4];明确病因,如贫血、高脂血症、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引起;排除颈内、耳部以及眼部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眩晕;颈椎CT 或颈椎X 线摄片表示颈椎间孔狭窄或呈肥大性改变,颅多普勒主要表现为频谱离散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波峰不规则[5]。
2.1 西医治疗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一般应用于急性发作期患者,主要包括避免头部运动、避光以及绝对卧床,控制食盐以及水分摄取量,食盐控制在1.5g/d,水1500ml,神经营养药、扩血管药和镇静药的应用[6]。病因治疗:需在确诊前提下开展相关治疗工作,一般予以钙离子拮抗剂以及血管扩张剂,如脑益嗪、尼莫地平、培他定、敏使朗、西比灵等改善脑循环和内耳的药物,后期常应用丹参、山莨菪碱以及金纳多等血管扩张剂,通过静脉滴注方式解除患者小血管痉挛,降低血黏度和改善微循环[7]。
2.2 中医辨证施治因该病迁延难治愈,具病程较长,病后期时有发作,中医药对于该疾病治疗特变不仅安全有效,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廉、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值得临床作深一步研究[8]。
气血两虚:症状:气短懒言,劳累即发,动则加剧,心悸眠少,唇甲不华,面色苍白,眩晕日久;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益气血[9]。研究通过药用制南星、葛根、熟地、山萸肉、鸡血藤、桃仁、川芎、黄芪等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眩晕主要表现为气血两虚型,治疗主要以补益气血。
肝阳上亢:症状:口苦咽干,面时潮红,目胀协痛,烦躁易怒,头晕目眩,情绪波动与症状有关;脉弦,苔黄,舌红。以平肝息火为主,滋阴潜阳[11]。药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包括生牡蛎(先煎)、生龙骨(先煎)、羚羊角(冲服)、龙胆草、夏枯草、白芍、菊花、盐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生黄芪、生栀子、石决明(先煎)、钩藤(后下)、天麻等[12]。菊花、天麻、生牡蛎、生龙骨以及钩藤诸药合用,可肝肾得养,攻补兼施,诸症自除,髓海充足[13]。
肝肾阴亏:症状:听力减退明显,发病时耳鸣较重,发作较频繁,眩晕日久不愈,多伴有脉细数,舌红苔少,五心烦热,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视力减退,两目干涩[14]。以填精益髓,滋阴补肾为主。药方: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包括鳌甲(先煎)、龟甲(先煎)、杜仲、黄精、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若阴虚火旺,症将脉细数者,舌红苔少,五心烦热,可加秦艽、丹皮、地骨皮、盐黄柏、盐知母等[15]。
痰浊中阻:症状:脉滑,舌苔白腻,神乏肢困,嗜睡或呕吐痰涎,脘痞纳差,胸闷恶心,眩晕头重。以健脾化痰为主。药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16]。常用药物包括大黄、甘草、竹茹、胆南星、白豆蔻(后下)、砂仁(后下)、郁金、石菖蒲、炒苍术、厚朴、广藿香、生代赭石(先煎)、旋覆花(包煎)、化橘红、陈皮、天麻、炒白术、半夏,眼干目眩者可适当加青葙子、决明子。学者通过对上述患者加以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获得显著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
瘀血阻窍:淤血属于该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新血不生,淤血不去。主要症状表现为痛有定处,眩晕头痛,情况严重者可出现针刺刀割,神疲体倦,恶梦易醒,同时伴有呕吐或眩晕,健忘,心悸征仲;脉涩,苔薄白,舌紫。以活血通窍为主[17]。有学者通过采用丹参、赤芍、葛根、红花、川芎、桃仁等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与西医药物相比,中医药物治疗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加显著[18]。
3.3 针灸疗法临床研究表明[19],对VBI 性眩晕患者采用风池穴温针治疗,患者脑部血流量及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得到明显改善,血流量及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有效达到远期治疗目标。对VBI 性眩晕患者采取风池、百合作为主穴治疗,对存在恶心呕吐患者加丰隆和内关,肢体麻木者加足三里、阳陵泉、风市、合谷、曲池、肩井,耳鸣加听会与听宫,颈部不适患者加风池穴与颈部夹脊穴,持针刺入穴位1 寸左右,按照平泄平补的方式,实针方法:1 次/min,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使用艾条施灸各穴位15min,1 次/d,一疗程共10 次[20]。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VBI 性眩晕患者中各有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临床还需结合现代医学文献,采用个体化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一治疗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西医治疗更加需要去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此外,还需加强对老年群体的预防和宣传工作。临床在后期研究工作中,应当积极针对上述方面完善和探讨相关研究,以此做好临床防治疾病的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