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韦洁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530201)
近年来,癫痫(EP)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其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由大脑某一特定部位,反复去极化同步放电,而造成的短暂性、阵发性、突发神经功能失调[1]。而小儿EP 通常产生于儿童时期的神经系统病变,且可归纳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发病因素多与代谢障碍、遗传、围产期脑部受损以及分泌失调存在密切联系[2]。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口吐白沫、全身强直性抽搐、呼吸暂停等现象,且部分患者甚至诱发尿失禁、咬伤舌头等风险。因此早期予以针对性诊断,积极采取有效治疗,进而抑制病情进展。诸多患儿在确诊后,取得及时治疗及病情控制,约50%小儿能够彻底治愈[3]。详细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70 例疑似EP 发作、65 例抽动障碍待查和65例确诊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 年3 月—2021 年9 月,所有患儿均实施睡眠EEG 检查,分别于清醒与自然睡眠的脑电图检查,200 例患儿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00:100例,年龄为:1—12 岁,均值为(7.25±3.14)岁。纳入标准[4]:(1)患儿临床资料完整;(2)EP 尚未开始治疗,且3 个月内未服用巴比妥类镇静安眠药;(3)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5]:(1)无法顺利完成试验,中途退出者;(2)自身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接受睡眠EEG 检查,在实施操作前一天全面停止服用抗EP 类药物,并对其脑部实施常规清洁。待检查开始前,患儿需维持8h 以上清醒时间,待其产生明显困意时,再开始实施睡眠EEG 检查,检查过程中,患儿禁止穿化纤、线织衣物,规避产生静电,而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记录患儿睁眼、闭眼以及过度换气时反应,判断该时刻EEG 变化,当其完全进入睡眠状态时,再次记录患儿EEG 状况,详细掌握其睡着后1—2h 内变化。若患儿出现无法一次性完全入睡状况,则于诱导结束后,再选择其他时间实施检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自然睡眠和清醒EP 阳性率,癫痫发作类型有中央-颞部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CT),阳性标准: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或多棘慢复合波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SPSS21.0 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自然睡眠时癫痫发作类型包括BECT、简单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全身强直发作等,其阳性率分别为7.80%、80.00%、95.12%、62.50%、75.61%,明显高于清醒EEG 阳性的12.10%、20.00%、4.88%、37.50%、24.39%(P<0.05),见表1。
表1 EP 患儿清醒和睡眠EEG 阳性结果比较(%)
小儿EP 发作具有一定征兆,通常以易怒、精神状态低落最为常见,临床以肌肉痉挛抽搐,且伴有精神意识障碍为主,而小儿处于身心发育重要阶段,EP 对其健康、学习影响程度较大,故需及时诊断确诊[6]。
睡眠EEG 检查属于一类以睡眠为诱导,进行实验的电脑图检查,且睡眠状态下的EEG 检查结果,与清醒状态下检查存在显著差异。睡眠EEG 主要将大脑发出生物电和传感信号,经前置放大后,以电信号的形态,逐渐过渡至图形方式进行表达[7]。在此期间各项参数传感方式之间也伴有一定差异,其中鼻气流和监测口选用的热敏电阻实施传感。而血氧饱和度通过紫外线、红外线装置实施传感[8]。胸腹部呼吸,则利用伸缩阻抗式方法实施传感,故睡眠EEG 形成,需将多类信号实施整理、探究以及收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而为临床诊断奠定重要指导。相关研究发现,睡眠EEG 检查在EP 疾病诊断中可取得显著价值,且获得诸多医师的认可,因该技术能够综合性评估临床疾病发作类型,为患儿预后状况奠定重要依据[9]。同时在EP 发作过程中,脑电异常波、尖波和棘波等表现形式属于EP 诊断的关键依据。本文研究发现,睡时EEG 阳性率明显高于清醒时检查,具有2%的患儿于检查期间,尚未诱发明显异常放电现象,分析原因:可能因对患儿描计时间较短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发现,EEG描计时间需维持30min 以上,进而规避假阴性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自然睡眠EEG 检查应用于小儿EP 中优势明显,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检出,故值得应用及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