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徐婷婷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545001)
月经不调已经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期紊乱,月经周期不规则目前该疾病病症机理较为复杂,对女性生理心理健康均造成较大的影响[1]。中医认为,月经与气血、脾、肝等关系紧密,肝肾气血阻滞均可导致月经不调,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主要根据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根据卵巢周期变化,不同阶段与机体阴阳消长,使用补肾疏肝、健脾的方式,调制气血,具有特色的中医治疗[3]。本文通过综述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中医认为月经是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的作用下产生的,在肾与天癸的作用下,血海蓄溢有常,经前期冲任气血由盛而满,行经期则由满而溢,经后期由溢而暂虚[4]。多家学者均已经证实了肾在月经产生机理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强调了肾在月经期间的重要性。月经的产生是脏器经络气血作用在胞宫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不同节段的变化,体现在哎阴阳气血对立基础上[5]。月经周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随着月经周期的虚实变化,明确了阴阳气血消长转化,是月经周期变化的根本动力。
现代医学中,月经的产生是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在大脑皮质控制下,在调节反馈下,使得子宫内膜在卵巢分泌性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6]。在月经周期中,卵巢有卵泡发育、黄体形成变化。在月经周期中,卵巢有卵泡发育、排卵、退化过程,子宫内膜也存在增生期、分泌期[7]。而月经周期也是中枢神经与各器官期间协调过程,使得体内雌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月经是在中枢一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一子宫这一调控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8]。
2.1 辨证分型 辩证论治是医学精髓,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不是固定措施,也不是固定方药,是根据机体寒热虚实变化,与辩证论治结合[9]。用药期间需要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以及患者生理特点,使得处方用药更加适合月经周期的变化。配合月经周期用药,主要以经期经血以畅为宜,治以养血活血、行气调经;排卵期助阳暖宫;月经后期补肾益冲为主[10]。
2.2月经期月经第1 天-第4 天为月经期,内膜约为3mm 以下,生理特点在于肾中的阳气增长到一定程度,重阳必阴,在阳气的推动下促使胞宫由封藏转为疏泄,即经血由胞宫而下,气随血泻[11]。月经来潮既是本次月经结束,也是新周期开始的标志。临床治疗主要以活血理气为主,可选择血府逐瘀汤、红藤方,组方中牡丹皮活血化瘀,香附调经止痛,路路通利水通经,牛膝补肝肾,大血藤活血化瘀止痛[12]。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调经之效。现代药理学中,红藤方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控制血栓,促进细胞调往,减少生长潜能。红藤方通过改善子宫、卵巢等血液供应,增强了对异位病灶的软化吸收,清除病灶炎性物质,调整患者免疫功能,并清除盆腔中炎性物质,改善病灶情况,使得瘀血吸收。朱翠萍等[13]学者指出,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红藤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明显调节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现代药理学中,血府逐瘀汤能够是的患者微循环好转,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具有重要意义[14]。
2.3 经后期月经前29-25 天为卵泡期,也是经后期,未到黄体期,内膜一般为4-7mm,本期生理特点在于精血耗伤、血海空虚,呈现出阴长的生理变化[15]。治疗应以促进卵泡生长为主,治疗以补肾益阴养血为主。组方中白芍养血调经,女贞子滋补肝肾,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16]。子宫内膜血管受到多种激素影响,以靶向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特异性最高。
2.4 经前期月经第12 天-16 天为排卵期,内膜厚度一般为7-8mm,生理特点在于阴血渐增,经血充盛,阴长至重向阳转化,重阴转阳[17]。治宜平补阴阳,并佐以理气活血,激发成熟的卵泡排卵及促进黄体发育。治疗以养肾健脾为主要,方选定经汤,组方中白芍养血调经;茯苓、白术,健脾和胃[18];当归活血通经,巴戟天、菟丝子、女贞子,补肾阴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熟地黄填精益髓。在现代药理学中,定经汤能够很好的调理月经,达到排卵的效果,增加正常卵细胞,调节机体激素水平,增强卵泡质量[19]。
中医药在月经不调治疗期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因人而异,个体化进行治疗,主要分为月经期、经后期、经前期,结合中医辩证论治,注重卵巢周期性变化,根据患者情况,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以及相关并发症随证加减。目前中医在治疗上更加系统稳定,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但治疗后仍需要监测好患者情况,长期随访跟踪,精准进行中医分型,不断创新改进,更好的发挥中医诊疗特色,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