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岩
(滨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滨州,256610)
众所周知,阑尾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一种外科疾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包括转移性腹部疼痛、体温高和呕吐等,以往的治疗方法为传统阑尾切除手术方法,但该中方法存在一些不足,所以近几年在该治疗方法基础上研发出了新的治疗方法——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1]。对此,本文作者以自己所在医院的68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 了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阑尾炎患者68例,随机分文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有22例为男性,有12例为女性;年龄为19~66岁,平均年龄为(37.68±3.54)岁;病例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2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14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有21例为男性,有13例为女性;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 (39.21±5.32)岁;病例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2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1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例类型均具有可比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阑尾切除手术治疗,手术中麻醉处理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方式,切口长度一般控制在5~8cm的范围内,缝合的线为4号四线。观察组:给予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后治疗,治疗如下:①术前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减产,如血压、血糖等指标,并检测患者的耐受情况,然后进行硬膜外麻醉处理,具体的麻醉处理是指先用硬膜外穿刺针对患者进行L1-L2间隙穿刺,待穿刺完成后便向患者的硬膜内注入标准为3~5ml/0.2%的布比卡因,对于疼痛程度或难以忍耐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还需要适量增加布比卡因[2]。②手术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如准备好手术中需要的消毒铺巾等,并让患者平卧在手术台上,然后找准术后位置(小切口手术位置),进行手术时,切开长度的控制范围应在2~4cm之间[2-3]。③待患者患部切开后,需要在患者皮下组织进行腹膜牵开,使用到的手术工具甲状腺钩,然后利用组织钳推开大网膜和小肠,找出阑尾的准确位置个,接着将阑尾提出到切口外并进行切除,如果患者切口在手术中出现脓液或穿孔现象,则需要使用小吸管清理患者腹腔脓液并进行有效缝合。④切除后进行缝合的方式为荷包缝合,依次缝合腹膜、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外肌腱膜,缝合的线为4号线。
1.3 观察指标 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和t检验计数和计量资料,用(%)和(±s)表示,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表示。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治疗后的切开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3.21±0.06)cm、(3.57±1.12)d,明显低于对照组[(6.64±0.15)cm、(5.88±1.39)d],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对比(±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切口长度/cm 术后恢复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t P 34 34 3.21±0.06 5.46±0.11 97.26.4 0.0000 3.57±1.12 5.88±1.39 7.5456 0.0000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经传统阑尾切除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20.59%),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阑尾炎按照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阑尾炎,其中急性阑尾炎病发率高于慢性阑尾炎,是一种外科急腹症,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轻者加重病情,重者可导致死亡。传统阑尾切除手术和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是阑尾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传统阑尾切除手术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相比而言,其切开大,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并且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所以随着医疗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都选择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治疗阑尾炎,以手段切口长度和术后恢复时间,最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阑尾炎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对阑尾炎患者进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切开长度、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