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廖一蘡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541000)
胃脘痛即临床俗称的“胃痛”,是指因各类原因导致的胃脘处疼痛。《素问》有言:“胃脘当心而痛。”《寿世保元》称其为“心胃痛”。历代医家又有“心腹痛”、“心痛”、“心下痛”等称谓。祖国医学认为胃脘痛病位在胃,常见证候有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胃热、胃阴虚、肝气犯胃、瘀血停滞与宿食停滞。患者病期恶呕感、腹胀、食欲减退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国民生活压力与日剧增,饮食失调问题已十分普遍,导致近年来胃脘痛的整体患病率显著提升,甚至呈现年轻化趋势。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科学、理想的胃脘痛对症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护理技术通过经络腧穴理论,兼顾治疗属性,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护理在胃脘痛疾病护理中的有效性。以下就中医护理在胃脘痛疾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请阅下文。
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不仅要追求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同时也要兼顾患者的心理舒适度。情志护理是中医特色护理内容,主要由言语开导(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个体差异,为后续的情志护理打下基础)、清净养神(为胃脘痛患者创建良好的病区休养环境,让患者与外界应激源保持距离)、移情易性(通过观看正能量影片、聆听优美歌曲、读报等行为,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情志相胜(利用积极情绪覆盖患者的负性情绪,如通过与患者一同做其爱好之事,例如下象棋等,使患者在这种护患互动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冲淡其负性情绪)、顺情解郁(鼓励患者以主诉的方式排解心中苦闷,引导患者表达内心期许,并酌情帮助其实现合理愿望,令其产生欢欣感)等方式。张艳等学者[1]在常规中医护理基础上加用情志护理,最终文献中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26.35±3.85分)较之对照组(20.13±2.41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12.17±1.26分)较之对照组(18.93±1.94分)更低,汉密尔顿焦虑(5.31±0.65分)、抑郁量表(5.24±0.69分)结果也优于对照组(8.69±0.92分、8.74±1.13分),肯定了情志护理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有效性。当然,在情志护理途经上,临床也进行一些探讨,21世纪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纪元,医疗行业也在逐步融合互联网元素,并将之运用至护理领域。微信是目前集成度较高、适合信息化护理且为数不多的线上平台,其完全免费的属性,以及多元化信息交流的功能,使其在护理领域获得广泛运用。但目前有关中医情志护理联合微信平台在胃脘痛领域的研究报道较少,多数是套用其他疾病的循证护理经验,直接开展的护理工作。黄霞等学者[2]所撰研究表示,将微信宣教与中医情志护理联合,实现情志护理的线上干预,是缓解患者应激反应与自我感受负担的关键,进而寻求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
按摩护理是中医护理的另一大特色所在,其是经由经络腧穴原理,通过按揉手法作用于皮肤,传达至腧穴经络,进而发挥活血运气等疗效。按摩护理技术难度不高,重点在于取穴精准,患者家属通过系统训练,即可完成此项护理内容,且技术无创,因此患者易于接受。徐海霞等学者[3]在耳穴压豆基础之上运用穴位按摩,研究人员针对虚证运用轻按慢揉的补法按摩方式,针对实证运用重按快揉的泻法按摩方式,取足三里与中脘穴为主穴;配穴为建里穴、梁丘穴(饮食停滞型);大椎穴(寒邪客胃型);内关穴、期门穴、太冲穴(肝气郁滞型)。经专业的按摩护理,最终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率达90.0%,高于对照组的76.7%,证实按摩护理对改善胃脘痛患者症状的疗效。其中足三里有健脾胃、促运化、固本培元之疗效;中脘穴疏肝利胆、和胃健脾、消积化滞;建里穴、梁丘穴止痛和胃;大椎穴健脾和胃、止痛散寒;内关穴、期门穴、太冲穴止痛和胃、理气疏肝。谭礼茵等学者[4]为胃脘痛患者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穴,每日2次护理,15~20min/次,最终患者的胃脘部隐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均较之护理前显著改善,护理有效率达到83.33%,且接受实验室检查发现较之护理前,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比值升高,胃蛋白酶原1水平上升,胃蛋白酶原2水平下降,胃泌素水平上升。按摩护理实施便捷高效,护理疗效突出,值得应用与推广。
祖国医学认为,耳乃五脏六腑之脉汇聚之地,以机械应力刺激耳上诸穴,能够起到良好的畅调气血、养胃止痛之疗效。耳穴压豆是通过王不留行籽,经医用胶布固定于专门的耳穴之上,再以手施加压力,由王不留行籽向耳穴施加更加集中的应力刺激,发挥刺激经络腧穴之疗效。与按摩护理一致的是,耳穴压豆护理方案同样便于实施,甚至患者可自行护理;护理要点在于耳穴的取穴需精准。李所[5]选择的耳穴有胃、脾、肝胆、交感、大小肠、神门、三焦等反射区,以4~6h进行一次压豆干预,持续约5min,并提出每4~5d更换一次敷贴,避免穴位移位。经系统的中医护理,最终文献中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0%,高于对照组的90.0%,且试验组胃炎症状评分高(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优)于对照组,认为耳穴压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促生活质量转归。卜苗苗[6]取胃、脾、交感、神门四个耳反射区,获得90.00%的治疗有效率,并提出夏季敷贴需勤换(1~3d),还可以双耳交替实施护理。
中药穴位敷贴是指将中药成分敷贴于患者特定的穴位之上,令药力渗透腠理,实现靶向给药的疾病护理目的,保障重要穴位药物因子浓度达标,进而更好地缓解患者病情。胃脘痛疾病常用中药穴位敷贴进行中医护理,由于其操作便捷、护理效果理想、无创,因此患者易于接受。唐仲周[7]在常规中药口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敷贴护理,组方内含肉桂、花椒、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各30g,吴茱萸、制附子各10g,研磨成粉末状,加姜汁调制为糊状,经无菌胶布敷贴于患者的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神厥穴、足三里穴。在经过为期2个月的护理后,文献中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感评分、焦虑评分均低(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55%,1年复发率3.44%,分别优于对照组的75.86%、20.68%。究其原因,首先方中补骨脂、五味子与肉豆蔻均1号方具备温肾健脾之药效;制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祛风湿寒邪、;丁香温中降逆;肉桂、吴茱萸、花椒、桂枝温中祛寒,诸药共奏温中祛寒之效。加之施加穴位如足三里可调理胃脾;中脘乃胃之募穴,可止痛理气、健运中州等。中药敷贴于要穴,进而改善血运、激发经气、发挥药效。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变得更加便捷化,类似中成药一般,穴位敷贴的中药甚至也有“成品”可用。正如郑琳等学者[8]所撰文献,研究人员使用“胃痛型穴位敷贴”直接敷贴于太冲、中脘、足三里、神厥、脾俞穴,6h/次,2次/d,连续治疗1个月,最终总有效率达93.33%,中医证候积分较之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疗效确切。
艾灸通过热力作用于腧穴,如中脘、足三里、至阳等穴,可发挥显著疗效。如王绮云[9]研究显示,经艾灸治疗,最终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7.14%。但是一篇关于艾灸治疗胃脘痛的荟萃分析得出结论[10],认为艾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痛症状,同时国内有关艾灸治疗胃痛的研究报道,多呈现为文献质量不高、疗法标准化欠统一的问题,认为艾灸治疗胃痛更适用于辅助治疗。如张博[11]在艾灸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内服治疗胃痛,王娟[12]在艾灸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胃痛,均取得显著疗效价值。
利用机械与热力的刺激,由表及里循经传感,发挥止痛温中、健脾和胃之效。朱光祥等学者[13]研究证实该中医护理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疗效显著。石丹梅等学者[14]的研究显示,通过经络拔罐治疗,胃脘痛患者的疼痛应激转无痛率达67.21%(41/61),高于对照组的51.61%(32/62),且接受拔罐疗法的一组治疗有效率(95.1%)高于对照组(87.1%),疾病复发率(3.3%)低于对照组(17.7%)。总而言之,拔罐疗法是一种简单快捷、对设备要求低、护理经济性好的有效干预措施,值得推广。
胃脘痛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有助于改善胃痛症状,整体疗效显著。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医护理操作越来越便捷高效,患者甚至可居家自护,因此建议临床加大中医护理宣教。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关注胃脘痛的中医护理领域发展,致力于推广中医护理技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