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苏联天然气管道大爆炸幕后的谍战

时间:2024-04-24

冷战期间,苏联利用强大的谍报能力挖掘美国的科技和商业情报。美国将计就计,用假情报欺骗苏联间谍,让篡改过的技术信息进入苏联的工业和能源领域,埋下诸多“定时炸弹”,从而导致了1982年惊天动地的苏联天然气管线大爆炸。

苏联想用克格勃解决问题

冷战期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苏联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在设计上十分复杂,其阀门开关等运转动作,需要用电脑上的一种高级自动控制软件进行控制,这种控制软件名叫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当时苏联人没有掌握相关技术。于是,苏联政府决心动用克格勃来解决问题。

苏联当局早在1970年就在克格勃框架内建立了一个“T局”,专门用来窃取苏联所急需的西方科研成果。“T局”下属有一个“X条线”,下属的间谍超过200人。拥有如此神通广大的间谍队伍,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自然是手到擒来。

克格勃的一名间谍从一家加拿大公司那里成功盗取了莫斯科梦寐以求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1982年,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开始运转,天然气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东欧一直输送到西欧,滚滚利润似乎即将进入苏联政府的腰包。

不料,1982年6月的一天,泛西伯利亞天然气管线发生特大爆炸。爆炸所产生的火球,破坏力与3000吨TNT炸药相当,是美国在日本广岛所投原子弹的四分之一。而这次爆炸正是美中情局的“杰作”。

美国中情局将计就计

原来,美国人早就知道苏联间谍窃取西方技术的事情,于是玩了一招“将计就计”。

在“T局”正在寻求的技术中故意植入恶性信息,从而让苏联的隐形战机、宇宙飞船、机械零件和化学物品充满了危险的不确定因素。

接下来,这些被故意篡改过的技术信息,逐步进入了苏联的制造和军工领域,在苏联的拖拉机、化学物品生产以及飞机研发等领域埋下了诸多“定时炸弹”。这其中,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终导致了泛西伯利亚天然气管线大爆炸。

庆幸的是,这次爆炸发生在偏远地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对苏联经济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严重破坏了苏联试图依靠出口能源换取硬通货的计划,到1986年,苏联经济依然在泥沼中挣扎。

(综合《检察风云》《新民晚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