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周力
(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 娄底,417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两种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脑梗死与脑栓塞,中医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抢救成功之后也会大概率引发语言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当前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主要采用溶栓、脱水、抗凝、降颅内压、保护脑神经等治疗措施。临床实践与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因此本研究选择临床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开展对比治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实验组患者:2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范围区间为53岁至79岁,实验组患者年龄平均年龄值为(62.11±1.20)岁。对照组患者:2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范围区间为52岁至80岁,对照组平均年龄值为(62.31±0.90)岁。本次实验选入的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期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实验活动知情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所有研究对象都经头颅 CT检查确诊,所有研究对象发病后 72小时在我院就诊。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本实验选择统计学软件进行差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因此可以参与对比治疗活动。
对照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为常规对症治疗,具体如下:(1)甘露醇静脉滴注,以脱水治疗方法帮助降低患者颅内压,甘露醇剂量为125m/次, 1次-3次/天;(2)为保护患者脑细胞,可以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把200mg至500mg的胞二磷胆碱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溶液为250ml,1次/天[1];(3)给予阿司匹林和血塞通等药物治疗,尽量减缓患者血小板聚集,改善其血液粘稠症状,提高患者血液循环速度。每日晚饭后服用阿司匹林(100mg);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0ml血塞通,给患者静脉滴注,1次/天[2]。(4)利用补液帮助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上述治疗方案连续应用4天。
实验组以上述基础治疗方案作为基础,联合使用通心络胶囊开展药物治疗,患者每天口服3次,3粒/次。上述治疗方案连续应用4天。
治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减轻不明显或者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愈)/患者总数。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00%)参与统计学对比,结果有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缺血性脑中风在神经内科发病率较高,患者尽管抢救成功但是很容易出现语言和肢体障碍。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发病后常见血液粘稠度升高、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指数升高等临床症状,患者的血液流动速度降低,西医治疗主要以脱水、降压、护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措施对症治疗,但是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患者血液流速明显下降的时候,会表现出舌质紫暗、毛色晦暗等症状,属中医血瘀症候,认为此病是由内虚血瘀所致,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主,中医治疗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在益气活血方面效果不理想。通心络胶囊是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型的中成类药物,它是由人参、降香、赤芍、水蛭、乳香、土鳖虫、全蝎、蜈蚣、蝉蜕等药物组成,形状为棕色粉末,味微成、微腥,方中人参可补充元气,使气旺血通;赤芍、降香、乳香可调气活血、化瘀止痛;全蝎、蜈蚣、蝉蜕可通络止痛、解除痉挛;水蛭、土鳖虫可起到溶栓、降脂、抗凝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3]。此外,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通心络胶囊有稀释血液粘稠度、维持血管正常功能的作用[4]。
本实验结果证明,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的实验组患者疾病干预效果更理想,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0.00%),统计学结果显示差异性(P<0.05)。
综上,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治疗中建议联合使用通心络胶囊,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帮助其恢复语言和肢体功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