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炎夏应慎防皮肤病

时间:2024-05-15

张宝华

炎热的夏天,由于气候、环境、日晒等影响,容易引发人体出现多种皮肤病。尤其是进行露天作业的人们,日照时间长,出汗多,易被蚊虫叮咬,等,更易罹患皮肤病。对此,应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及早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患于未然。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夏季易发的皮肤病及应对措施。

日光性皮炎是指皮肤暴露部位因强烈的日光长时间过度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病损处皮肤发红、发烫、灼痛、轻度脱皮等,通常在暴晒3~6个小时后呈现出来;几天后病损处皮肤颜色逐渐变淡、消退,易遗留色印。应对措施是尽量避免10时~14时在强烈阳光下直接暴晒,因为这段时间的阳光最强,紫外线最具杀伤力,对肌肤的伤害最大。必须在烈日下工作或活动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防晒保护措施,如涂抹防晒霜等。进行日光浴时,日晒时间不宜过长,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照射量。如果发现皮肤有晒伤,可立即用冷水或冰牛奶对患处进行湿敷,每次20分钟左右。也可外用保护剂,如各种润肤剂、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

虫咬性皮炎好发于皮肤暴露部位,主要由蚊、毒蛾、毛虫、螨虫、蜱虫等各种有毒昆虫叮咬,或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毒毛所致。其中因节肢动物叮咬而致者又称“丘疹性荨麻疹”。发病初期皮损处可出现丘疹、风团、红斑、水疱等。自觉奇痒、灼痛,一般无全身其他不适,但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应对措施是在野外、树林、杂草丛生地或潮湿处活动时,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扎紧袖口和裤脚;皮肤暴露处应涂抹防虫药物。夏季炎热流汗过多,应经常清洗身上的汗昧,可以有效避免蚊虫叮咬。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也可外用清凉止痒制剂,如风油精、花露水等,或外涂激素类药膏,必要时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注意切勿搔抓,以免继发感染。如有全身中毒症状或怀疑被蜱虫叮咬,应及时就医治疗,不可迟疑。

细菌性皮肤病常见有毛囊炎、脓疱疮、疖肿和丹毒等。人体皮肤本身就存在很多条件致病菌,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潮湿,这些条件致病菌特别容易在潮热多汗的环境中迅速繁殖,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再加上毛囊皮脂腺易堵塞,可引起继发感染,从而导致细菌性皮肤病。皮损初期大多表现为红色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和破坏后形成黄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应对措施是勤洗澡,尽可能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服,多待在凉爽通风的地方,多饮水,避免汗渍和细菌感染。若已患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外用抗生素软膏,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治疗。

摩擦红斑又称褶烂、间擦疹,是指腹股沟、腋下、臀沟等皮肤的皱褶部位,由于温暖、潮湿、互相摩擦等刺激引起的皮肤浅表部位急性炎症损害,夏日湿热季节好发。皮疹为红斑、丘疹,部分呈水疱、脓疱,继而糜烂、渗出,皮损边界有浸软发白的鳞屑。应对措施是如仅有红斑,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局部涂抹;若红斑伴轻度糜烂,可局部外用派瑞松等激素类软膏;若皮损处潮红、糜烂、渗液较多,宜用3%硼酸液湿敷。若伴发细菌或念珠菌感染,应用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如外用夫西地酸乳膏、百多邦等。平时应经常洗澡,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沐浴时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肥皂、热水擦洗;内衣要松软、吸水,尽量减少皮肤皱褶部位的摩擦。

汗液障碍类皮肤病在高温闷热天气下,人体的汗液增多,易造成皮肤“呼吸”困难,汗液排泄不畅。这是因为汗液里含有大量人体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等,这些代谢废物都是酸性物质,经常刺激皮肤,会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症细胞聚集,堵塞汗孔,导致皮损处出现红色小疹子和皮肤瘙痒,如痱子、汗疮疹、汗腺囊瘤等。患了这类皮肤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外用药涂擦止痒。另外,患者衣着要注意通风、吸汗,并经常用温水清洗汗液。注意不要为了止痒用热水烫洗患处,因为热水烫洗会使皮下毛细血管更加扩张,进而加重红肿、瘙痒,渗液增多,对康复不利。平时要多喝温开水,以利于稀释汗液里的有害成分。

真菌性皮肤病顾名思义,即由真菌所引起的皮肤病,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真菌),常见的有花斑癣、手足癣、头癣、股癣等。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夏季湿热,人体皮肤上经常有汗液等,这些条件都适合真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癣病。如有些人容易出汗,且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则容易感染真菌而发生花斑癣。经常穿皮鞋、运动鞋,局部透气性差,导致足部湿度和温度增高,若不注意足部清洁,极易发生足癣。一般表现为初发小水疱,瘙痒或疼痛,疱液干涸后脱屑;病损范围不断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增宽,失去正常光泽,触之有粗砂感。应对措施主要是应用抗真菌外用药,同时注意清洁卫生。无论是足癣、股癣还是花斑癣,都有一定传染性,易复发或再感染。因此,家庭和集体成员应避免共用卫生用具,如毛巾、拖鞋等,勤换鞋袜、内衣裤,保持干燥。一旦患病应及早治疗,防止传染。

过敏性皮肤病是指由接触或吸入、食入过敏原而引起的皮肤病。引起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形形色色,难以计数。但不同的人只对自己有敏感的过敏原起过敏反应。过敏原主要有四类。有接触性过敏原,如化纤服装、染料、油漆、动物分泌物、毒毛、日光等;吸人性过敏原,如花粉、粉尘、尘螨、皮屑、真菌、空气漂浮物等;食人性过敏原,如蛋、鱼、贝类、乳、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等;注射型过敏原,如药物、疫苗等。主要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病變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起水泡等过敏症状,或皮肤出现局部或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瘙痒难忍,等。应对措施是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外出郊游时要穿长袖衣裤、鞋袜,并带脱敏药物。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此地。平时应尽量少吃荔枝、芒果、菠萝等常见的“易致敏”水果。夏季应穿着宽松,勤换衣物,避免精神紧张。如症状较轻,可外用或口服抗过敏药。一旦出现喉头水肿、哮喘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