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李红
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数量的海外留学人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世界各地辗转归来。回到中国后,尽管遭遇了各种困难,但他们仍然不忘初心,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默默奉献终身,他们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新中国的丰碑上。
祖国需要你们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恢复经济亟须技术人才。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热情地向海外知识分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表达了对海外人才的渴望和尊重,并代表新中国政府邀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
据统计,当时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及已就业的教授、学者共约有7000人,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为了有效争取留学生回国,1949年12月6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办理海外知识分子回国事宜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领导海外留学生回国事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于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工作,有着比较细致周密的安排。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不仅衣食住行可以得到照顾,在招待期间还组织参观、游览等活动。对留学回国人员的伴侣工作问题、子女读书问题、回国之后的落户问题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等均尽力加以落实解决。
这一系列政策,犹如一颗定心丸,缓解了海外留学生的疑虑。周恩来总理的真诚言语,温暖了海外留学生和家属的内心。
梁园虽好,归去来兮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留美人员超过5000人。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美国司法部禁止一切受过“科学训练”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直到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就侨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美国才取消了这一禁令。
身处异乡,留学学子深感“异乡人”的苦闷,民族自尊心异常强烈。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海外学者为之振奋,回国效力、与家人团聚成为海外留学生回国的内在驱动力。
1950年初,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以到英国讲学为名给全家人弄到船票,毅然舍弃了洋房和汽车,带领妻儿4人在旧金山登上一艘邮船,踏上了归国旅途。他在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这封信在留学生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一时间,要求回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倍增。
帶回知识与设备
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中国的科研机构只有40多个,科研人员不到1000人,科技成果寥寥无几,新型学科近乎空白。有些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携带科研设备回国,助力新中国发展。
经历重重困难回国的邓稼先,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当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带回先进设备和一脑袋的知识,这是海外留学人员的赤子之心。
据统计,1949年8月至1957年底,陆续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约有2500多人,其中主要来自北美和欧洲。他们在“五年规划”“两弹一星”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新中国建设极其珍贵的人才资源。
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就已经建设了包括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大中型企业1000多个,初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和科技体系,建设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这些回国的留学生和学者抛弃了欧美国家舒适的生活条件,与当时经济还很困难的新中国患难与共。他们不计得失,胸怀理想,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远镌刻在新中国的丰碑上。(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