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时间:2024-05-15

蒋 勇,薛 军(通信作者)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重庆 402760)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多发于大动脉中动脉的全身性的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中,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颈动脉是对颅内进行供血的主要供血血管,脑部缺血、缺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颈动脉硬化性的狭窄,严重者会导致脑血管由于供血不足而发生意外或卒死。临床根据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来将脑缺血的症状分为两大类,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使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甚至造成血管闭塞,常见以颅外段大动脉为主,主要累及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还可能出现轻度的脑内小动脉狭窄,但不会影响脑血流量。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多,现已成为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颅内动脉区域发生粥样硬化进而导致患者颈动脉狭窄,给患者带来病痛,严重者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当前,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好发于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效果显著,但不同的治疗手段效果也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有一定的耐受力;③能够正常沟通;④无认知功能障;⑤发病时间少于40 h。排除标准:①心肝肾严重被损伤者;②血钾、血肌酐等指标异常者;③免疫系统疾病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者;⑤无法积极配合治疗者。⑥不符合国家卫生部最新修订的《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病症量表》中的诊断标准;⑦经检查有心肌梗死、肝肾功能不全、哺乳期女性的病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70.85±2.36)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为(1.21±0.38)年。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71.54±1.53)岁,病程为最短1年,最长4年,平均病程为(1.67±0.8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借助心电监护仪时刻关注患者包括脉搏、呼吸以及血压在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置入导管和微导丝,其次将微导丝进入颈动脉狭窄处后,在狭窄处远端将微导丝的保护伞撑开,将微导丝规格支架置入血管狭窄处,注意调整支架使其完全覆盖至狭窄位置,并将支架释放出来。最后观察置入的效果,若效果良好则将导丝撤出,表示手术操作结束。

观察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操作,并且采用仰卧体位,将颈部全面伸出,在患者胸锁乳部的肌肉处进行开刀,切口不宜过大,大小为6 cm,这样利于显露出颈动脉鞘,有效的阻断颈总动脉、内部动脉、外动脉以及甲状腺上动脉,然后使用一定浓度的肝素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特别注意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凝血时间以及血压稳定情况,预防患者因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发生脑梗死现象。之后,对患者颈动脉进行纵口的切向直至延伸到患者内动脉部位,将转流管放入内动脉处,在使用剥离器将不必要的增生膜去除,借助缝合器将远端膜缝合好,并且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者的官腔,最后做好止血操作。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患者在术后的脑缺血临床症状能够得到很好的修复,并且血管狭窄程度得到很好的改善,这种情况视为显效;患者的脑部缺血症状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血管狭窄程度改善一半程度以上,这种情况视为有效;患者的临床脑部缺血症状没有好转,并且血管狭窄程度没有改善,这种情况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并发症状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并及时记录数据便于分析。(3)疗效评定指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症得到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恢复明显,未出现糖尿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病症以及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严重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作为显效;患者未出现糖尿病、血小板增多症等病症以及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严重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作为显效标准为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无好转,出现恶化或发生并发症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状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状发生情况(例)

3.讨论

近年来,在老年人群体临床上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患者不断上升,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也随之增长,。相关研究发现,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体内会发生大部分脂质类的东西在血管壁上聚集,患者体内的大多数吞噬细胞会将这些脂质类物质进行吞噬进而生成脂质缺口,与此同时,导致形成纤维帽状结构,这些结构是导致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大量聚集粥样硬化斑块在很大程度上会堵塞血管,使得患者的血管变得狭窄,最终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发生,加重患者的病情。高血压时常伴发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因为脂质代谢障碍,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是其主要特点,由于大中肌性动脉常被病变拖累,如果动脉腔发展到阻塞,这条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该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困扰,而且能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至关重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切除已经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斑块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手术,主要用于预防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是治疗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上,当颈动脉硬化性狭窄超过70%之后或者是出现内膜的斑块和溃疡,如果仅仅只是使用单纯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话,所得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加以考虑外科方面的的一些治疗效果,清除堵塞在血管中的物质,使得血管疏通,改善脑部的供血,切断栓产生的来源。在患者出现血管缺血、梗塞血栓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时,虽然颈动脉的硬化狭窄程度要小于70%,但也应该考虑进行外科治疗。对于有适应证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能显着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外科手术长期效果的保证,不能离开内科的药物治疗。主要的药物是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价廉,氯吡格雷效果更佳。当前,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手段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后使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狭窄的问题,这种治疗方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临床疗效。由于手术手段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并且容易诱发患者包括颅内流血、心梗堵塞、脑细胞梗死等不良并发症状,更加加重患者的病情。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手术时需要进行麻醉操作,这样一来就需要患者提前进行注意一些必要的禁忌事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方便。

本文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状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疾病患者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主要是因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够很好的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颈内膜剥离情况、患者斑块的生成程度以及手术中流血情况。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使用包括血管补片药物在内的物质更好的阻止了患者出现大量出血的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由于观察例数比较少,需进一步积累资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