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伤椎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杨 博,张正泽

(秀山县人民医院骨科 重庆 409900)

胸腰椎骨折主要是因外力对胸腰椎造成损伤,导致其稳定性与完整性遭到破坏。脊柱是常见损伤部位,疼痛是其典型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腰部软弱、腰背肌肉痉挛以及无法站立等症状,甚至影响排尿、运动等功能,同时可出现如神经损伤、合并脊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既往临床常采用腰椎气囊推托板或垫枕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明显。目前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广泛,可提升内固定强度,还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挥重要作用。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较其他固定方式相比,可使尾钉达到较好的旋转效果,以此避免因螺钉应力集中致使固定效果降低。本文旨在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经伤椎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 秀 山 县 人 民 医 院2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单椎体骨折;②伤椎一侧椎弓根较完整;③脊髓或马尾神经无出现损伤患者;④椎管占位<50%。排除标准:①患有病理性骨折疾病;②出现手术禁忌证患者;③骨质疏松患者;④配合度偏低患者;⑤合并内脏或颅脑损伤患者;⑥研究期间退出患者。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15±5.21)岁;致伤类型:32例高处跌落,68例撞伤;骨折类型:12例爆裂型骨折,88例压缩型骨折。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0±5.13)岁;致伤类型:40例高处跌落,60例撞伤;骨折类型:23例爆裂型骨折,77例压缩型骨折。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确保胸腹部位悬空,同时在骼前上棘进行垫高处理。围绕伤椎位置做正中切口,将皮肤切开后显露伤椎、附件椎体椎板及关节突。使用横突轴线与上关节突外缘垂线交点定位法进针,于伤椎椎体两侧椎弓根部位放置4枚螺钉,并进行连接棒的安装,同时对其实施固定。放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伤椎单侧椎弓根部位放置万向椎弓根螺钉,并与安装棒连接并固定,最后放置引流管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手术前后椎后凸Cobb角、疼痛程度、椎体前缘高度以及伤椎椎体压缩率。(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对患者疼痛程度实施评估,总分值为1~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2)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分析两组慢性腰背痛、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发生率。(3)疗效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消失,生活步入正常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显著减轻,骨折部位明显愈合,患者可做简单家务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未改变,部分患者出现加重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

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 s,°)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VAS评分比较(± s,分)

2.3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术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周、24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 s,%)

2.4 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比较

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伤椎椎体压缩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体压缩率比较(± s,%)

2.5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术后,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2.6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6。

表6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7。

表7 两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胸腰椎脊柱因部位的特殊性,缺少肋骨支撑,且在日常生活中承载大部分运动强度与生理载荷,若外部对其出现较大的作用力,极易导致脊柱出现骨折。患者出现胸腰椎骨折后,其脊柱功能降低,身体稳定性差,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需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避免对伤椎高度的恢复造成影响。胸腰椎脊柱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与保守治疗,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保守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卧床休息期间恢复骨折椎体高度,但此种方法治疗时间长,且疗效不明显,治疗后较多患者依然存在后凸畸形风险。手术治疗能够对腰椎段解剖序列进行重建,确保椎体高度快速恢复,椎管占位得到缓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伤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指通过伤椎邻近的椎弓根万向螺钉产生提拉力,此拉力具有多向性功能,以此确保韧带与纤维环产生较大张力,促进伤椎高度的快速恢复。但是,从长期疗效角度进行分析,此固定方法极易使伤椎出现压缩风险,患者需通过长期卧床达到较好的愈合效果。经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主要通过椎弓根万向螺钉建立在骨折椎体上的支撑点,将伤椎与椎体撑开后对前后纵韧带进行牵拉,以此达到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此固定方法还可借助伤椎椎弓根万向螺钉自身力量,对椎管骨折块进行复位压迫,确保椎管内压迫得到缓解,同时将螺钉的承受应力有效分散,从而使应力分布改善。

在临床治疗中,常采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该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脊柱活动度,恢复脊柱功能。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使椎体形态有效恢复,确保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可避免因过度支撑致使无法达到有效的内固定,提高了钉棒系统的稳定性。经伤椎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椎体损伤及压缩性骨折,其椎弓根基底部有较高的生理功能。椎体皮质骨可通过椎弓根基底部提高应力,较多椎体承力主要是由椎弓根提供,所以此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从生物力学特征角度分析将其分为单向椎弓根螺钉与万向椎弓根螺钉两种,其中万向椎弓根螺钉中顶冠与钉杆间是窝球结构偶联体,可确保螺钉折弯应力有效减少,以此避免内固定松动、断裂,从而使断钉减少。在对患者使用该方法治疗期间,伤锥置入单向或万向螺钉的依据为患者具体病情,其中万向螺钉无窝球结构,能够有效恢复骨折部位。若患者出现椎体后缘纵向骨折期间,在对固定棒进行安装时,由于安装角度问题,极易导致伤锥螺钉横向作用力,无法提高内固定的有效性,万向椎弓根螺钉中的尾钉具有旋转功能,可确保螺钉应力集中减少,避免出现内固定异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个月,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伤椎椎体压缩率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周、24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慢性腰背痛、假关节形成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观察组伤椎椎体压缩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经伤椎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治疗,可显著缓解骨折部位疼痛,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疗效显著。在对患者采用此种方法治疗期间,螺钉的选择需根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1)其中单向椎弓根螺钉无窝球结构,可对骨折部位快速复位,若患者出现椎体后缘纵向骨折,由于固定棒自身安装角度的影响,极易引起伤锥螺钉的横向作用力,很难达到稳定的内固定效果。(2)万向椎弓根螺钉的尾钉可根据的实际情况实施旋转,能够避免螺钉自身受到应力过于集中,可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万向螺钉椎弓根固定,可达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有助于骨折复位,能够快速恢复椎骨前缘高度,显著缓解骨折部位疼痛感,值得临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