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特色护理在小儿肺风痰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5-15

杨 青,谢满香,陈 澄

(广东省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儿科 广东 梅州 514700)

儿童肺炎是儿童时期比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感染性特征。在治疗中,现代医学的治疗多采用常规治疗如抗炎、化痰、止咳、平喘等常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应用抗生素也并不有益于患儿的健康成长。在传统中医中,针对本病症,给予诊断为喘症、咳嗽等诊断,其中肺风痰喘为早期病症分型,属肺炎喘嗽。而临床发现,常规治疗下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基于上述问题,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儿童肺炎患儿,接受常规治疗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对小儿肺风痰喘的效果分析,为临床患儿的康复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广东省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7月收治的42例小儿肺风痰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1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4周岁;②临床症状及听诊肺部细湿啰音,辅助放射线检查确诊为小儿肺风痰喘;③2个月内未接受过类似治疗;④患儿家属依从性较高。排除标准:①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②患儿及其家属出现严重的认知、沟通障碍、精神异常;③不明原因引起的肺炎、支气管哮喘;④生命体征不平稳;⑤合并其他感染。对照组男13例,女8例;病程1.5~5.5 d,平均(3.24±0.41)d;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4.39±0.56)岁。研 究 组 男14例,女7例;病 程1.5~6.5 d,平 均(3.55±0.52)d;年龄最小11.5个月,最大12.0岁,平均年龄(4.41±0.6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并定期空气消毒。(2)指导家属对患儿进行翻身、拍背要领,以促进排痰。(3)清淡、易于消化饮食。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本上配合中医护理:(1)发热时,遵医嘱予中药熏洗,处方为麻黄10 g、紫苏叶10 g、防风10 g、荆芥10 g、石膏10 g,1次/d,每次8~15 min,熏洗至微汗出止,以疏风退热,发汗解表,禁用冷敷法,如发热不退,则遵医嘱予退热药物;(2)咳喘期,遵医嘱予中药热奄包敷胸背部,将大黄20 g、芒硝10 g、麻黄10 g打粉后加适量的水和蒜泥和成药饼加热后敷于胸背部,1次/d,敷药时间10~30 min,1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症状积分,统计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判定治护效果。(1)症状主要以热、咳、痰、喘4个主要症状进行判定,其中每个症状分值0:~5分,分数越高代表患儿的症状越明显。治疗前后最大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FEV1)。(2)采用Epic SXLZ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水平,检测流程严格按照试剂盒指示说明进行,且均为一次性使用。统计患儿热、咳、痰、喘症状缓解时间。(3)治护效果判定: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儿科学》制定本次疗效评价标准。在肺炎喘嗽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文章中的判定方法分为治愈、好转、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各项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小儿肺风痰喘患儿护理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与免疫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肺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免疫指标明显的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小儿肺风痰喘患儿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与免疫指标比较(± s)

表2(续)

2.3 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小儿肺风痰喘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s, d)

2.4 两组患儿治护效果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儿治护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小儿肺风痰喘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在小儿肺系疾病中,肺炎为高发疾病,全年均可发病,尤其以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在患病后,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可能喂养失宜或先天禀赋不足,再加之寒温失调、感受风邪、风邪外袭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肺炎咳嗽病症。该疾病的发病是较急、病情发展快速且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到小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患儿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患儿死亡。常规治疗多以抗炎药物治疗,而用药方式在急性期的时候,多以静脉注射药物为主,长期的治疗,对患儿的心理影响也较大,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儿由于惧怕疼痛可能出现哭闹、不配合等行为,患儿家属也可能伴随着出现急躁易怒的情况,极易的诱发医疗纠纷出现,也造成了患儿及其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也随之下降。且长期的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也不利于小儿的身体健康,更佳的有可能产生抗药性,对于以后相关疾病的治疗,极为不利。此外,口服药物起效较慢,对患儿的身体免疫机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和提高其生存质量,临床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在为促进患儿治疗效果提升,临床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

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针对本病的治疗、护理手段有很多,其中中医学认为,肺炎喘嗽常常由外感风邪所致,引发肺炎喘嗽等。而中医特色护理乃比较新型的一种护理方法,常规治疗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需要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来保证治疗效果,该护理效果具有标准化以及程序化的特点,能减少护理项目的疏漏,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护理模式,在对患儿进行护理过程中,也达到了对家长的干预,保证患儿家长更好地辅助护理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而如果在临床中,能通过充分利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方式,达到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提高预后效果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则对患儿而言,痛苦小,对家属而言接受度较高,患儿的依从性也有所提升。

本研究中,针对患儿出现不同的病证,在疾病不同的时期,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包括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等,突出以中医特色为核心的护理措施。如发热时退热方熏洗,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在咳喘期,热奄包敷胸背部干预,采用大黄、芒硝、麻黄药物对其穴位进行刺激,使药物快速到达脏腑,充分发挥药效。由于背部穴位丰富,其中肺俞调补肺气,止咳化痰;心俞养心安神,宁心定惊;膈俞理气宽胸,活血通脉;定喘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天突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达到相应的目的,综合达到效果。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儿护理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护理后两组患儿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儿护理前肺功能指标、免疫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免疫指标明显的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治护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通过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即常规护理与中医特色护理之间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医特色护理,对于患儿的病情痊愈、好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考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在临床中,采取常规治疗小,部分患儿在症状虽然是基本消失的状态,但是在体格检查中,则仍可闻及肺部哕音久不消退。但是经过中医特色的护理发现,绝大部分的患儿经过体格检查肺部哕音消失,X线复查肺部病灶吸收,实验室检查中的血象恢复正常。且该方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家属能接受。考虑到中药热熨肺部,可以帮助肺部的穴位有效地吸收药物,可以提升小儿的免疫机能。其次,此类疾病的患儿多伴有高热,我们在采用中药热熨背部之后,患儿体温大多逐步恢复正常,平均退热时间为1~4 d,效果较为迅速,且无西药退热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恢复期及迁延性疾病期的患儿在日常饮食中多有厌食、汗多等表现,迁延难愈,考虑身体机能未恢复,而本研究实施中医护理后,经血液检查可见免疫因子较治疗前提升,干预方式安全有效,患儿接受度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肺风痰喘患儿的治疗中,配合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案,可以较为明显的降低患儿的护理后的症状积分,缩短患儿症状缓解的时间,提升肺功能指标、免疫指标及临床的治护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应用。本文观察例数较少,还有待继续观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