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云南,他们与“菌”共生

时间:2024-04-24

张劲文

每年五月,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把雨水带入云南,充沛的降水让云南成为野生菌生长的天堂。云南到底有多少种特色菌?据云南农业大学的研究数据,截至目前,已知在云南分布的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世界约2500种食用菌的36%,占中国约1000种食用菌的90%,云南全省120多个县市均有野生食用菌分布。

如今,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野生食用菌类的研究,开拓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七种植:破解生态、经济双难题

三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三七种植为云南省普洱市瀾沧拉祜族自治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三七的种植有一个难题·连作障碍(因养分过度消耗等因素导致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异常)。一片土地只要种过一次三七,那么这片土地在未来10到15年内都不能再次种植三七。

为了有效应对三七的连作障碍问题以及林下间隔土地的有效利用问题,2019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高原菌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桂明英带领团队,将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菇等食用菌试点栽培在林下三七休耕的试验田和间隔闲置区域中,此前,这些野生菌已经完成了驯化,实现了人工繁育。这次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发现,这些食用菌不仅可以有效保育土壤,而且也可以为当地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说,我们成功地为这片土地的大生态环境引入了一个生态正效益型作物,实现了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双丰收。”桂明英表示。

此外,这种模式无形中改变了当地农户的行为习惯。“食用菌的生长是需要水源的,云南很多区域都存在旱季,而且林下种植的区域一般较为偏远,水的运输也比较困难,如果单纯为了敦促农户为三七浇地是不现实的,因为三七的生长周期很长。但是我们在林下三七的试验田里引入食用菌后,因为食用菌生长周期短,当地农户为了保证食用菌的产出,会在旱季主动运水浇地,这样林木、食用菌和三七都得到了有效的水源补给。”

现在,这一模式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还在云南省内的茶园内投放食用菌菌包,促进茶叶生长,提高茶叶品质。此外,他们还在矿山开采后的环境生态修复区域内试点种植特定的菌物,通过这些菌物去吸收土壤中的某种特定元素,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松茸研究:解开保护与利用的死结

桂明英长期从事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她主要研究的是野生食用菌的促繁与保护,以实现野生食用菌的可持续利用,包括松茸。

松茸是一种很珍贵的野生菌。虽然它从破土到成熟也许只需要几周,但它的孢子洒落在土地上,可能会沉睡五六年之久,而且孢子的成活率也很低。在桂明英看来,最合理的采摘方式是选择采摘那些子实体部分超过6厘米的松茸,并刻意保留部分松茸成长到“开伞”的成年期,同时要注意将松茸生长原位的表土回填。“开伞”意味着松茸的性成熟,孢子也从母体中脱离出来,进入土壤中,未来还可以继续萌发;而表土回填,则标志着承载着松茸孢子的土壤及生态小环境不会遭到太大的破坏。

然而,松茸的采摘和保护似乎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将松茸捧上神坛的日本人认为,未“开伞”的松茸才是一等的松茸,价格自然高,而“开伞”的松茸则沦为餐桌上的残次品。在这种行业标准的影响下,松茸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

“在松茸的采摘环节,当地政府曾要求禁止采摘6厘米以下的童茸。但是近年来这个标准有所改变,有些地方已经把采摘限高调到4厘米,这样不利于松茸的可持续利用。”

“我们采摘松茸时,不能采摘那些太小的松茸,这些松茸还没有性成熟,也就意味着还没有形成传代的孢子,一旦采摘之后,很难还会有松茸长出。同时,我们也不建议采摘过于成熟的松茸,这些松茸成长周期很长了,口感已经降低,它留在原地也许会更有利于小松茸的发育成长,”桂明英表示。

除了松茸之外,其他类型的野生菌的保护工作,也是桂明英关注的重点。“像是块菌类,我们建议设置一个采摘时限。每年的11月份之前是禁止采摘的,因为它们还没有发育成熟。”

2021年9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将冬虫夏草、松茸、中华夏块菌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现在,这些野生菌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各方的努力之下,野生菌的保护工作正在日趋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