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熊猫“降级”不降温

时间:2024-04-24

王放

2021年7月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这一消息使不少人产生了疑问:国宝大熊猫不再需要被保护了吗?

事实上,大熊猫“降级”降的是濒危级别而非保护级别。早在2016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全球濒危物种评估中,已根据大熊猫专家组的集体意见,将大熊猫濒危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但当时中国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此次官宣“降级”背后是一批让人振奋的野外调查数据:从1985年到2014年,大约30年间大熊猫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核心栖息地被自然保护区所覆盖,67个自然保护区和数千名保护工作者常年开展监测和反盗猎工作,让这个一度濒临灭绝的物种拥有了长远的生存希望。因此这一次降级中发生改变的,其实是人们对于大熊猫濒危程度的评估——这个物种更安全了。但大熊貓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没有降,甚至大熊猫保护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大熊猫濒危级别下降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实施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让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大大得到改善。从1963年在四川卧龙建立第一个大熊猫保护区开始,共67个以大熊猫为核心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保护网络,庇护了超过70%的野生大熊猫。现在,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整合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将为大熊猫长远生存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尽管核心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得到了妥善保护,但不容忽视的是,人类活动带来栖息环境的破碎化,让相当数量的大熊猫种群被隔离在像孤岛一样的山系之间。如果孤立种群之中的大熊猫个体无法进行有效基因交流,有可能带来近交衰退、边缘小种群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很多旅游区域扩展到了大熊猫活动范围边缘;一些大熊猫保护区内外的放牧行为造成栖息地显著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森林和竹林分布,进而减少大熊猫适宜栖息地的面积等诸多问题的显现。因此,自然保护工作容不得松懈,持续不断保护投入可以有效应对新挑战,在保护大熊猫同时为更多不同区域的自然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经验。

此外,保护大熊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围绕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可以庇护其他同域分布的物种,进而维持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研究发现,和大熊猫分布高度重合的羚牛、小麂、毛冠鹿等一批野生动物都在大熊猫保护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恢复,但有一些保护动物——如濒危的林麝和易危的亚洲黑熊,仍然在一些区域面临栖息地退化和种群下降等威胁。当面对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时,大熊猫、羚牛、毛冠鹿、中华斑羚等物种存在截然不同的时空应对机制,因此需要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除了保护其他野生动物,如何通过大熊猫保护工作帮助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恐怕也是摆在未来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如何更好发挥大熊猫的“伞护效应”,更好保护整个动物群落乃至山地生态系统,是下一阶段大熊猫保护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当前,全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任务迫在眉睫。降级不降温,维持大熊猫保护级别,进一步加大保护投入,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探索气候变化等大尺度环境变化下的自然保护之道。让大熊猫的保护网络像一把大伞,不仅庇护自身生存区域的千千万万生灵,同时也为保护全球生态多样性提供长期以来积累的相关经验和成果,贡献更多智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