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可调节式人类位支架与蛙式石膏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时间:2024-05-15

唐诗鹏

(乐山市人民医院血管小儿外科 四川 乐山 614000)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临床发病频次普遍较高的儿科髋部畸形疾病之一,是致使婴幼儿落得终身残疾的危险因素。对于18 个月以内的DDH 患儿来说,其软组织挛缩情况还未发展至严重地步,同时由于其肌肉纤维密度较低,因此肌肉强度不高,同时关节柔顺度较强,可采取手法复位或外固定等方法予以纠正,其中外固定方法是纠正小儿DDH 的主要方式,以蛙式石膏和人类位支架外固定两种方法最为常用,两种方法均有固定髋关节的技术优势,前者受损部位的联衔和稳固功能较强,后者的透气性和操作灵活性较强[1]。现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 我 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 收 治 的70 例DDH 患儿,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数据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愿意参与研究;②符合小儿DDH 的诊断标准[2];③手术前拍摄两侧髋关节3 个位置的DR 片,完成三维CT 重建。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③明显诱因或外伤引起的DDH;④其他类型的病理脱位。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蛙式石膏:处于全麻闭合条件下给予复位处理,采取石膏绷带弯曲双膝90 度,采用合适长度的木棒固定患儿的两条小腿,(1)如患儿为单侧脱位,则需要以木棒再坐固定大腿,避免产生滑脱,如双侧脱位,则固定两侧;(2)如患儿的内收肌群因应激性紧张无法伸展至90 度,需根据实际情况行内收肌切断术,避免内收肌裂伤或股骨头损伤过重,引发缺血性坏死;(3)内收肌群应激性紧张且脱位较高者,应切断内收肌牵引患肢到髋臼水平的股骨头位后,采取复位固定。(4)每2 个月更换一次石膏绷带,定期拍片复查,密切观察髋臼发育情况,通常需要4 ~8 个月左右。(5)记录髋臼指数,如指数正常则改为外展内旋固定法固定2 ~3 个月,然后拆除,开展功能锻炼[3]。

对照组患儿给予可调式人类位支架,于全麻下,实施手法复位后,切断皮下内收肌,以人类位支架外固定5 ~6 个月后,以贝氏石膏固定3 个月。具体方法:(1)取仰卧位,屈曲90 度髋,外展60 度,佩戴人类位支架固定,固定期间可嘱咐取蹲位行走,以此促进股骨头与髋臼的摩擦刺激,帮助骨骼发育塑形。(2)六个月后去除人类位支架,实施双下肢伸直位骨盆X 线检查,如头臼包容性良好,关节稳定,则更换外展支架,固定3 个月。(3)头臼包容性差,关节缺乏稳定或有半脱位现象,需延期佩戴人类位支架三个月,再更换外展支架,固定3 个月。(4)如患儿在接受支架治疗后仍有头臼包容不良者,可垫高健康侧鞋2 cm 继续治疗,坚持治疗3 ~6 个月[4-5]。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X 射线检查评价髋臼和股骨头发育情况,分数越高说明恢复和发育情况越好)、足底压力变化(采取FOOTscan 型平板式足底压力测量仪测量足底压力,压力感受板200×40 cm,配置4 个传感器,取样频率为126 Hz,需要测量5 次平均值确保准确性)和残余畸形发生率(股骨头坏死、再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94.29%)的治疗优可率与对照组(91.43%)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足底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足底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变化比较( ± 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变化比较( ± s)

最大压强(N.c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32.55±3.44 18.36±0.74 3.57±0.25 1.43±0.25对照组 35 32.47±3.16 27.24±0.15 3.55±0.27 2.34±0.32 t 0.101 69.578 0.322 13.258 P 0.920 0.000 0.759 0.000组别 例数最大压力/N冲量(N.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8.25±0.24 4.27±0.14对照组 35 8.34±0.34 7.22±0.25 t 1.279 60.909 P 0.205 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儿的残余畸形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5.71%)的残余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8.57%)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残余畸形发生率比较(例)

3.讨论

在临床治疗小儿DDH 时,需根据不同患儿的年龄阶段和脱位程度做出系统判断,同时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是治疗DDH 的重要前提,临床治疗DDH 普遍多采取早期复位疗法和外固定疗法,可有效减轻局部神经血液供应,且不良反应较少,甚至在长期坚持治疗下,可大大降低未来开展骨盆截骨术的风险[6]。其中,外固定疗法又可细分为蛙式石膏和可调节式人类位支架,前者以闭合复位后蛙式体位为基础开展的蛙式固定,具有较强的髋部稳定性而被临床上持续采用至今,而后者通过吸收人体力学原理,制造出符合人类位线条的支架护具,该支架护具能够有效地维持复位后的头臼同心的解剖关系,有利于促进股骨头和髋臼相互摩擦,可充分促进骨骼生长。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残余畸形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具体分析如下:可调节式人类位支架的透气性较好,可有效减少皮肤瘙痒和局部皮肤不适的情况,同时支具在固定的时候,由于重量较轻,可充分放松肢体和固定位置,可合理减少肌肉劳损,避免其他组织部位出现劳损和损伤情况,另外支具还具有灵活的操作性,如患者自觉不适,可由医师帮助解除;合理减少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降低残余畸形发病率[7]。而蛙式石膏虽然缺乏灵活性、透气性,但石膏在固定后,能够充分且牢固地维持骨折断端、韧带受损位置,可合理避免骨折断端移位以及软组织和韧带拉伤,对于临床治疗小儿DDH 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同时,为验证患儿的关节恢复效果,本组研究还采取步态分析作为测试指标,通过测量足底压力来判断小儿DDH 的恢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足底压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DDH 发病后会导致患肢缩短,臀中肌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改变,而蛙式石膏可以稳固地衔接骨折断端、韧带损伤和肌肉损伤区域,能够尽快将损伤组织联衔成较为稳固的状态,可促进关节功能快速恢复,同时配合复健锻炼,增强运动能力,提升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在DDH 患儿治疗中,无论是采取蛙式石膏还是可调节式人类位支架,均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但在减轻足底压力方面,蛙式石膏更具有优势。而可调式人类位支架透气性好、可操作性强、灵活度高。因此,具体选择哪一种固定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