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常规与生化指标对比分析

时间:2024-05-15

张宗军,温贤忠,刘志芳,黄昆洁,孙 杰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检验科 广东 广州 510300)

在临床上,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该病是为肝病的一种,主要由肝炎病毒引发[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以及饮食结构的转变,致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持续上升,该病具备较为复杂的传染途径,且具备较强的感染性[2]。患有该病个患者,会发生食欲不振、乏力、呕吐、肝功能减弱等临床症状,如果患者治疗不及时,该病病情会进一步恶化,会增加肝硬化、肝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对患者多个器官造成严重影响,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治疗[3]。临床上,若想针对性治疗病毒性肺炎,需依据精准真实的病情诊断[4]。本次研究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生化指标与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做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75 例,再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体检者75 例,将75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将75 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男女比例45:30,年龄最低21 岁,最高77 岁,平均年龄(47.83±7.84)岁,体 重40 ~82 kg, 平 均(60.63±3.28)kg。 观 察 组男女比例44:31,年龄最低20 岁,最高76 岁,平均 年 龄(47.93±6.93) 岁, 体 重42 ~81 kg, 平 均(60.95±7.17)kg。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无沟通交流障碍;②经诊断,与病毒性肺炎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者;②患有精神类疾病;③肝、心、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女性;⑤依从性低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生化指标与血常规项目检验,在检查开始3 d 前,医生要叮嘱两组科学作息、清淡饮食。由专业医师开展项目检查工作,具体如下:生化指标检验:在晨起时,对处于空腹状态的受检者采集5 mL 静脉血,离心处理采集到的血液,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运用全自动分析仪对开展相关检查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流程,全面细致检查ALT、TBIL、ALB 以及A/G 等,校准检验数值,最后进行记录。血常规:在晨起时,对处于空腹状态的受检者采集2 mL静脉血,运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液标本展开全血测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流程,对受检对象的血细胞进行严格仔细地观察,对中性粒子细胞、淋巴细胞、PLT、WBC 等检测数值进行校准,最后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1)检测记录两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主要包含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血清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等。

(2)检测记录血常规检验结果,主要包含中性粒子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生化检验指标

观察组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白球比例以及白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验指标比较( ± s)

表1 两组患者生化检验指标比较( ± s)

谷丙转氨酶/(U•L-1)观察组 75 1.03±0.14 39.78±2.17 25.73±8.32 114.32±57.72对照组 75 1.76±0.39 48.53±5.61 13.94±6.15 29.74±18.37 t 14.728 8.382 7.372 9.528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肝功能白球比例白蛋白/(g•L-1)总胆红素/(μmol•L-1)

2.2 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

观察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子细胞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 ± s)

表2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 ± s)

组别 例数 血小板/(×109•L-1)白细胞计数/(×109•L-1)中性粒子细胞/% 淋巴细胞/%观察组 75 101.32±61.53 4.93±1.37 53.84±11.76 40.36±7.44对照组 75 174.45±72.84 7.42±1.74 68.53±12.64 30.52±5.86 t 5.179 6.967 5.482 6.723 P<0.05 <0.05 <0.05 <0.05

3.讨论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药物运用不合理、饮酒过度等,内部因素主要由细菌、病菌以及寄生虫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以及作用,致使患者肝脏遭受损伤,进而引发肝炎[5]。通常而言,在病毒性肝炎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病情的恶化,会使患者肝脏遭受严重损伤,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影响[6]。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持续上升,使得医学对该病愈发重视,部分研究指出,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其生化指标以及血常规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此类指标可以成为诊断以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重要依据[7]。

从病毒性肝炎患者角度来说,其肝脏持续遭受病毒的侵害,其病情也会愈发严重,在持续恶化的状况下,而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伤[8]。病毒性肝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抑制骨髓造血,从而使患者发生发病态造血状况,与此同时,还会对骨髓造血环境造成进一步损伤,且由于造血功能与白细胞联系紧密,所以当患者骨髓造血异常时,会降低白细胞数量,所以对白细胞数量检测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反映[9]。此外,骨髓造血环异常也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会使计数降低,在人机体内,肝脏极为重要,肝脏是ALB 主要合成场所,ALB 可以充分反应蛋白质功能的强弱,如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趋于肝硬化,患者机体内肝细胞数必然降低,使得ALB水平下降[10]。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后,部分肝脏代谢物的代谢运转会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这些代谢物会在患者血液中滞留,升高患者血清浓度,而TBIL 就在此列。与此同时,患者肝细胞遭受损伤时,患者血液中会渗入肝细胞物质,进而使ALT 水平有所提升[11]。本次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红胆素以及谷丙转氨酶明显更高,肝功能白球比例以及白蛋白明显更低(P<0.05)表明生化指标检验中,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红素以及谷丙转氨酶高于健康者,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白球比例以及白蛋白低于健康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子细胞等指标明显更低,淋巴细胞明显更高(P<0.05),表明血常规指标检验中,与健康者比较,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子细胞等指标较低,淋巴细胞较高。

综上,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应用生化指标与血常规检验,可对患者生化指标以及血细胞功能予以充分显示,加深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利于医生诊疗工作,值得临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