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学科协作式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5

张晓云

(1 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普通外科 陕西 宝鸡 721015)

(2 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 陕西 宝鸡 710199)

急性阑尾炎,临床上常表现为右下腹腹壁紧张、反跳性疼痛以及转移性、阵发性疼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穿孔、脓肿等问题,进而使得治疗的难度大大提升。当前,在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中,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手术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缓解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但是术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其中以切口感染、肠梗阻、胃肠道反应等最为常见,特别是老年人,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1]。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学科协作式护理模式通过对院内各个学科的力量进行整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与服务。本文就多学科协作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解放军第九八七医院普通外科于2020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8 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44 例常规护理组与44 例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常规护理组:男病例与女病例分别为24 例、20 例,平均年龄为(65.54±4.36)岁,急性阑尾炎的类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0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4 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 例。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男病例与女病例分别为26 例、18 例,平均年龄为(65.54±4.36)岁,急性阑尾炎的类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9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6 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9 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所有病例均参照第八版《外科学》[2]中的急性阑尾炎的标准确诊;(2)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阑尾炎手术适应证;(3)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且签署了之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病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同一组手术室医务人员下完成手术治疗。在此期间,常规护理组按照围术期常规护理流程实施护理,而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则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式护理模式,操作如下。

1.2.1 成立多学科协作式护理小组 由外科1 名主治医师和1 名护士长分别担任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的组长与副组长,在完全遵循自愿的前提下招纳1 位营养师、1 位心理咨询师、2 位康复治疗师以及1 位药师组成多学科协作式护理小组。副组长带领整个小组的成员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内容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文化程度等等,结合上述内容共同商讨确定初步护理方案。

1.2.2 组织多学科协作式护理小组参与统一培训 有护士长对所有小组的成员开展培训,并且明确对小组中各个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制定明确的质控标准,定期参照各个专科的指标开展评定,一旦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立即纠正并改正。

1.2.3 护理内容 (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心理咨询师采用心理疏导法、心理支持法等给予患者安抚,缓解其焦虑、抑郁的情绪,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支持,从而提升其治疗的信心,向患者阐述护理的流程、内容、预期效果等等,以充分获得患者的信任,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护理。②对症护理。考虑到老年患者术前常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因此术前需要确保患者各项生理状态处于良好水平,控制患者血糖与血压水平,做好饮食指导,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术前做好相关的手术准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指导患者术前进行排尿练习,目的是预防术后排尿困难。(2)术后护理。术后6 h 取患者去枕平卧卧位,每隔2 h 协助患者翻身1 次,待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及早下床活动。定时对患者进行查房,总结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3)术后并发症护理。①切口感染及护理。老年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以自身感染最为常见,因此,在术后护理中,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②粘连性肠梗阻。术后鼓励患者翻身,及早下床活动,为肠道未通气之前,提醒患者不可食用引起肠道胀气或者影响消化的食物,确保患者营养均衡,以免出现电解质紊乱。针对伴有明显腹胀的患者,可以通过热敷腹部或者肛管排气进行缓解。③排尿困难护理。提醒患者术后排尿时,可以适当按压伤口,以免造成伤口疼痛,针对伴有排尿困难的患者,可以对膀胱区进行适当按摩,从而减轻术后排尿困难的症状。④下肢静脉血栓。术后8 h,若患者病情稳定,可指导患者的病床上开展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足背屈伸收缩运动,从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⑤术后出血。术后若患者发生出血,需要密切监察其各项生命提升,提醒患者床上或床下活动时动作轻缓,以免引起腹内压升高,若严重时需要输液补液,预防休克。⑥心律失常。术后需要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间断吸氧,改善患者通气状况,并控制好输液的速度,以免发生心力衰竭[2]。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指标。

(2)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发放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量表对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开展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差[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术后指标与SF-36 计量资料用(± s)表示,行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 时,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下床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下床时间/h 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 44 15.25±3.15 18.55±3.25 4.21±0.21常规护理组 44 18.26±3.85 20.26±3.54 5.84±0.32 t 4.014 2.360 28.248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F-36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SF-36 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 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F-36 评分(±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组 44 68.54±5.63 90.35±4.35常规护理组 44 68.51±5.48 79.25±4.58 t 0.025 11.657 P>0.05 <0.05

3.讨论

急性阑尾炎作为临床上一类急腹症,发病急,容易引起急性腹膜炎、阑尾穿孔等等并发症,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以手术为主。手术作为创伤治疗手段,术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引起术后发生脓腔感染、切口感染、肠粘连、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影响了术后的康复,因此针对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促进其术后康复,效果显著。但是常规护理主要以疾病为中心,关注患者生理,缺少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预,并且护理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因此效果欠佳[4]。

在上文中,比较了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的患者下床时间、术后恢复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2%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27.28%,多学科协作式护理的患者SF-36 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协作式护理属于一类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主要由护理人员和各个专科的医师共同组成护理小组,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充分满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护理需求,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促进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