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4-05-15

李锦元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内一科 广西 贵港 5371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预后差、病死率高,给予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不够理想。此次选择54 例患者,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实施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 年1 月—12 月收治的54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入组,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27 例患者,男15 例,女12 例,年龄范围是50 ~78 岁,平均62.5 岁,对照组27 例患者,男14 例,女13 例,年龄范围是51 ~77 岁,平均62.0 岁。所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西医治疗方案应用在对照组中,为患者实施利尿、β-阻滞剂、ACEI 类以及扩管等治疗,干预患者活动以及饮食。选择氢氯噻嗪,每次口服25 mg,依那普利钠,每次用药5 mg,比索洛尔,每次用药2.5 mg,螺内酯,每次用药20 mg,均为一次/日。

将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方案应用在观察组中,在患者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补气类中药、中成药、补气类注射液,例如黄芪、人参、补中益气丸、黄芪注射液等。例如可以选择补气活血利水方,药方包括黄芪60 g、太子参20 g、丹参20 g、川芎15 g、桃仁15 g、红花10 g、泽泻15 g、茯苓12 g、猪苓12 g、白术10 g、桂枝10 g,精准称量后,将以上药物统一煎煮留汁,共计450 mL,分装三袋,每袋装入150 mL,在早中晚用药。

两组患者均用药4 周。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定

治疗后,基本控制心力衰竭或者提高心功能2级及以上,判定为显效;提高心功能1 级及以上,判定为有效;心功能提高在1级以内,判定为无效;其他情况,判定为恶化[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计算中医证候。包括7 个维度,例如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咯痰等,分值越高,提示症状以及体征越严重。

检测患者LVEF 值,应用超声心动图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LVEF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LVEF 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NT-proBNP 显著更低、LVEF 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LVEF 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LVEF 比较(± s)

NT-proBNP/(pg·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7 25.96±9.25 13.92±1.82 3 874.33±124.22 1 432.22±118.25对照组 27 25.81±8.65 17.85±1.75 3 861.33±121.11 1 763.22±112.15 t 0.0615 8.0879 0.3894 10.553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中医证候积分/分

表2(续)

3.讨论

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临床分析,患者容易死亡,预后严重不良。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可以使用扩管药物、利尿剂等,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3],采用单一的西医治疗,临床疗效不够理想,且容易出现耐药,若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优势逐渐凸显,于临床应用上,有新进展。

在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过程中,首要治疗原则是:(1)治疗及控制原发病,(2)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黄金三角,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经治疗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期相应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进展缓慢,患者病情若未能及时发现[4],应积极为患者实施预防以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因为这一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广泛关注这一疾病发病率,加快了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对慢性心力衰竭没有明确疾病名称,中医对其分型没有统一,在病理机制上,有一致性。相关医学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为水湿内停、血脉瘀阻、气血虚亏等病因导致疾病形成,治疗期间,应给予患者实施标本兼治,予活血通脉、补气祛瘀、利水渗湿等治疗。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特点以及病理改变,患者存在心肌功能、结构改变[5],患者存在心功能障碍,在中医角度来分析这一疾病患者,基本病理改变表现是心气阴两虚、心气不足,长此以往,可导致患者发生肺脾肝肾病变,可将其他病理变化诱发,例如痰浊水饮内停、气虚血瘀。总而言之,病理基础是心气虚,中心病理环节是血瘀,主要病理产物是水湿以及痰饮。相关文献提及,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中医药治疗,提示作用是保护患者心肌细胞[6],可将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将患者西医医学毒副作用明显减低,将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有效治疗患者病情。部分文献提及,慢性心力衰竭实施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方案,治疗期间,可以从辩证角度对患者进行症状改善,由于患者病程长,病因是心气不足,首要给予患者补气治疗,结合活血、祛痰、温阳、利水治疗,补气过程中,主要开展补肺脾之气治疗[7],对于心力衰竭重症或者末期患者来说,可以使用温阳利水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对于不同的自身基础性疾病来说,应给予患者个性化中药方剂治疗,其中多数有补气成分。在治疗患者过程中,添加补气类药物,一定程度上,可将患者有效治疗作用相应发挥。

对比单一使用西医疗法,实施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可将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有效缓解,将患者心肌功能显著改善。下降NT-proBNP 水平,可以保护患者心肌[8],在一定程度上,可将患者关键进程发展有效阻断,升高LVEF 值,提示患者改善心功能。补气药应用,可以将患者元气补足,患者血运明显改善,气血通畅,有助于患者水肿吸收,方剂中有黄芪、太子参,可大补元气、行气通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行血、祛瘀通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可利水渗湿、温经通脉,诸药合用,可达到补气行血、活血祛瘀、利水渗湿之功效。

本组实验中,副作用不严重,本组病例数不多,中药副作用可能不能排除,另外,临床有较多补气类药物种类,在用量用法方面,临床医师应根据具体病症来斟酌用药,需要联合应用。将补气类药物联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更加理想,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类型、自身身体情况,对患者补气类药物种类含量进行相应调整。

此次实验得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更低、治疗后NTproBNP 显著更低、治疗后LVEF 明显更高。

综合以上,慢性心力衰竭实施补气药结合西医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更高、治疗后NT-proBNP 显著更低、治疗后LVEF 明显更高,值得临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