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罐疗法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4-05-15

徐晓峰

(东阳市江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 浙江 东阳 322100)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多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之一,本病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达高峰,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部分还可能有喘憋、喘息等毛细支气管炎表现,有少数患儿可能发展成为支气管肺炎[1]。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96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根据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在按常规抗感染治疗、盐酸氨溴索化痰,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走罐疗法辅助治疗,对消除咳嗽、咳痰、肺部体征方面的疗效明显,并可显著缩短病程。现就两种疗法的疗效展开对比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15岁患儿96例。根据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实验组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1例,平均年龄(9.56±1.04)岁;对照组中,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平均年龄(9.34±1.24)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家长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制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均存在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2)无拔罐、走罐疗法禁忌证;(3)年龄4~15岁;(4)患儿及家长知情,家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X线胸片提示为肺炎的患儿;(2)局部皮肤有破溃、损伤、高度皮肤过敏、有皮肤传染病的患儿;(3)患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如血液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出现药物使用禁忌者;(4)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患儿。

1.2 方法

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儿常规抗生素或抗病毒感染治疗、盐酸氨溴索化痰,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和对症治疗。实验组加用走罐疗法:患儿取俯卧位,走罐前,先清洁背部皮肤,将适量凡士林涂抹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经络分布区域,根据患儿年龄和胖瘦程度选择合适的玻璃罐,再中等吸力于腰背交界处督脉开始拔罐,着罐后术者手向上轻提起罐,先沿督脉从下往上走罐,移至大椎穴后再横向推到足太阳膀胱经,再顺着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往下移罐到腰背交界处,再横向移罐回起始处,重复操作到另一侧,如此重复循环操作,操作同时密切观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红色、深红后起罐,最后清洁皮肤,分别在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留罐3~5 min后去罐,1次/d。两组疗程为7 d。走罐时应注意手法要轻柔,负压不宜过大,罐后嘱家长当日不宜给孩子洗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统计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的时间。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治愈:患儿肺部哮鸣音与湿啰音彻底消失,偶有痰,咳嗽消失,喘息症状显著改善;(2)有效:患儿肺部哮鸣音与湿啰音明显改善,偶有痰,咳嗽消失,喘息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2]。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咳嗽、咳痰、肺部体征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比较(±s, d)

表2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消失时间比较(±s, d)

组别 例数 咳嗽 咳痰 肺部体征 总病程实验组 48 4.24±1.57 3.02±1.41 3.31±1.46 3.89±1.63对照组 48 6.01±1.41 5.29±1.38 6.65±1.57 6.75±1.39 t 5.81 7.97 10.79 9.25 P<0.01 <0.01 <0.01 <0.01

3.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大多是由于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儿童的支气管,从而引发支气管黏膜炎症,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因小儿气管与支气管较为狭窄,支气管附近的弹力纤维尚未发育成熟,小儿支气管黏膜容易引发感染,或者在受到刺激时导致的炎症反应,出现支气管肿胀充血,加上分泌物较为黏稠而不利于痰液排出,引发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表现[3]。临床治疗上除了抗炎治疗减轻炎症反应外,治疗的重点则是减少气道分泌物的产生和痰的排出。本文在两组治疗中运用盐酸氨溴索降解痰液中的粘蛋白,使痰液黏稠度降低易于排出;氧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可以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而特布他林可舒张小气道的平滑肌,并对肺部过敏反应介质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使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布地奈德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以及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4]。但在临床实际运用中,仍有部分患儿治疗后症状无法明显缓解,咳嗽、咳痰、喘息明显,肺部体征无法彻底消除,还有部分患儿治疗病程较长恢复较慢,而且低年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为了取得更快更好的临床疗效,我们在实验组中加用了走罐疗法辅助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属于“咳嗽”“暴咳”范畴,是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诸病源候论·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肺主气,候皮毛,而腧在于背。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邪嗽也。”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感外邪,内外合邪,卫表郁遏生痰热,壅滞于肺,不得宣通。外因责之于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入侵机体,上犯于肺,致肺宣发肃降失常,出现咳喘、咳痰、气促等症状。由此可见,小儿咳嗽、咳嗽、喘息等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而病位主要在肺。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气机不宣,肃降失宣,水湿内停,卫气被郁遏,则致咳喘,咳痰、发热畏寒等症。

中医理论认为,拔罐具有祛风散寒、温通经络、调理脏腑虚实、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走罐具有拔罐、推拿、刮痧等多重作用,在督脉走罐实现了以多重方式调节督脉,激发督脉经气,可达到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5]。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本经受邪,则易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走罐疗法通过顺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经络走向施行走罐治疗,其目的(1)走罐主要影响的皮部的功能,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部的分布,卫气循于皮肤之中,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此术可对皮肤产生的适宜刺激能够宣发卫气,祛除表邪。(2)顺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走罐可以激发经络,振奋一身之阳气,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罐后留罐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更可起到退热,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两法合用可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我们发现两组在治疗后咳嗽、咳痰、肺部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疗效更佳。而且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实验组采用的联合疗法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消除症状,缩短病程,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且操作简单,费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