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综合护理在经额血肿穿刺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4-05-15

曾雯倩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深圳 518103)

脑出血是由一种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导致脑出血的诱因非常多,包括有脑动脉硬化和颅内血管畸形等,其中导致该疾病发生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神经系统受到损害、意识障碍等,且该疾病发病比较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而基底节脑出血在临床疾病中,作为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病症,一旦患者发病后,若是处理措施不善,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临床上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方式诸多;且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文主要我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探讨采用经额血肿穿刺引流术配合综合性护理措施后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基底节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71.28±5.63)岁。观察组1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72.43±4.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无手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本研究者;(2)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障碍者;(3)治疗依从性较差,配合度不高;(4)合并精神、沟通与障碍认知者;(5)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经额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经CT检查确诊患者的出血位置与出血量;在患者的患侧发际内1.5 cm位置、中线旁3.5~4.0 cm的位置,进行少许头皮切开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需注意避开矢状窦、额窦;对患者硬脑膜实施直径约为4 mm的钻孔处理;清除患者的骨孔内碎屑,并进行硬膜钻破操作;实施12号脑室外引流管,对患者血肿中心方向进行带针芯穿刺操作;待穿刺成功以后,插入血肿腔时会溢出暗红色血性液,然后将针芯拔出,并在距离患者颅内头皮大约7.5~9.0 cm处,选作为置管位置。

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均置入到血肿腔内,并缓慢的向血肿纵轴的方向移动;然后再轻柔的进行抽吸,将患者的血肿量抽吸40%~50%后,在其血肿腔中心留置引流管,并固定好;最后在患者的引流管上连接引流袋;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CT进行复查,当患者引流管位置非常好,且无任何残留血肿出血状况时,给予尿激酶,连续治疗3 d。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2)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抢救措施;(3)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1)紧急术前准备:接到患者后需立即安置于抢救室监护,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吸氧、化痰、配血等工作。(2)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需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予其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优点等,争取患者的配合,有利于保证手术效果。(3)血压监测:术后对患者采取重症监护,控制血压水平,避免出现再出血情况,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动态血压,及时应用药物。④并发症护理:术后颅内再出血作为早期并发症之一,若患者血压异常且躁动,并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时,需对其颅内出血进行评价,并采取应对措施;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插管等,容易引发肺部感染,需加强口腔护理,注意排痰。(4)早期康护: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需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注意患肢功能位摆位,给予其全身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膀胱功能锻炼、吞咽反射锻炼;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1.3 观察指标

(1)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肿残存体积。采用NIHSS量表[3]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量表共包含11个指标,分值45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状态越好。(2)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再出血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肿残存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干预前血肿残存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肿残留体小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肿残留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1 血肿残留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肿残留体/mL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0 46.73±11.69 12.11±4.16 36.23±2.66 11.23±1.07对照组 40 46.69±11.73 18.94±4.90 36.28±2.54 21.25±1.39 t 0.015 6.720 0.086 36.127 P 0.988 0.000 0.932 0.00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与传统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但是获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内科治疗脑出血患者是以改善其早期血肿继续扩大、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所致的占位效应,但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而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作为一种传统的外科手术方法,存在者诸多缺点,例如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等[5];若是老年患者采用该手术治疗后,预后效果并不理想。经额血肿穿刺抽吸术则可避免传统手术所存在的缺点,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6]。术后给予患者尿激酶灌注冲洗,能够使患者的血肿快速消散,降低颅内高压,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挤压损伤,减轻功能区的损害[7];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脑灌注情况,减轻血浆中凝血酶所导致的细胞性脑水肿,冲洗液还可稀释或拮抗细胞毒性物质,从而起到减轻血红蛋白及其崩解产物亚铁离子等神经毒作用,保护脑组织,达到挽救生命,改善预后的效果[8]。患者的发病突然性较强,患者在出现异常到出现严重症状时间较短,心理受冲击较大,术后情绪表现低落,护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安抚但是效果一般,不过在联合家属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后再行鼓励性心理干预后,患者情绪明显稳定[9]。在治疗的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降到最低,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从研究结果中看出,观察组应用经额血肿穿刺术治疗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后,其血肿残留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用经额血肿穿刺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肿清除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