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某武警院校学员人格特征、防御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4-05-15

郭仁露,董 伟,王乾宇

(1武警海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浙江 宁波 325035)

(2武警后勤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天津 300309)

武警院校学员即是学生,更是军人,双重身份使其不仅承受着学业的压力,更要面对军人职业身份所要经历的军事训练任务繁重、日常生活秩序严格、环境封闭等各类考验,容易使年轻的学员产生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状况最为突出。焦虑即当个体处在不确定情境时,主观上感到烦恼、紧张、忧虑、不愉快的一种情绪体验感受[1]。研究发现,长期处具有焦虑情绪的个体,若不及时发现、治疗,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军人个体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训练[2]。

人格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系统,指的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李权超等研究发现,军人个体的焦虑情绪变化受人格特征的影响[3]。进一步研究发现,军人个体的焦虑状况与内外向有密切关系,状态-特质焦虑水平的得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得分分别呈负相关关系,与内外向得分呈正相关关系[4]。可见,军人的人格特征是影响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

防御方式(或称防御机制)是个体在应对挫折困难时,会不自觉的选择自己最容易接受的防御机制,并将其逐渐固定于个体的人格之中。防御方式的成熟程度将决定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来自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危机,被划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中间型三类。成熟型防御方式比较有效,能够应对现实的困难,满足自我的本能与欲望。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指人们采用不理性的方式去应对与自己内心需求相违背的刺激事件,这样可以降低机体受伤害的程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与防御方式之间关系密切,当个体处于焦虑状态时,会无意识地选用相应的防御方式来达到维持内心的平衡稳定[5]。而自我心理学认为,防御方式应被视为个体人格特征的一个方面或部分。研究发现,防御方式在缓解个体内心痛苦、减少应激时,属于中介作用变量[6]。那么,不同人格特征的学员在面临焦虑应激源时,究竟会采用什么样的防御方式来维持心理的稳定和平衡?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三者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系统分析,为军校学员焦虑情绪的缓解提供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武警院校627学员作为调查研究的取样对象,同时发放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623份,有效率为99.3%。其中男生586人,女生37人。

1.2 研究工具

(1)焦虑问卷(来自SCL-90症状量表)。焦虑问卷由测量焦虑症状的10个项目组成。均为5点计分制,从1分(没有)到5分(严重)。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高。

(2)EPQ人格问卷。采用广泛应用的龚氏修订本,信效度良好。包括4个分量表,E表示测量内外向维度;N表示测量神经质(情绪性)维度;P表示测量精神质维度;L主要测量被试的掩饰性[7]。

(3)DSQ防御方式问卷:是Bond(1989)修订的自评式问卷,而后由路敦跃翻译并修订,信效度较好。采用9点计分制,从1~9,分数越靠近9,说明当事人采用此种防御方式的频率越大。防御方式类型分为不成熟、成熟型、中间型和掩饰因子[8]。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中介效应检验采用SPSS 21.0结合Hayes(2013)编制的宏的方法进行验证。

2.结果

2.1 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

623名研究对象的人格变量的四个维度: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74±0.31)、(8.52±0.34)、(9.86±0.39)、(9.88±0.39)分,防御方式变量的三种类型:成熟型、不成熟型、中间型平均得分分别为(1.23±0.04)、(1.05±0.04)、(0.96±0.03)、(9.88±0.39)分,以及焦虑变量平均得分为(1.08±0.007)。各变量得分之间相关系数(r)见表1。结果发现,调查对象3个变量中,除了人格变量的神经质和掩饰性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得分之间、抑郁维度与成熟型防御方式得分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其他变量得分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表1 某武警院校学员人格维度、防御方式维度与焦虑之间的相关分析

2.2 不同类型防御方式对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中介效应。

为了考察不同类型防御方式对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中介效应,通过SPSS 21.0结合Hayes(2013)编制的宏的方法,采用宏程序中的模型4分别对成熟型防御方式、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2.2.1不同防御方式与内外向型人格特征、焦虑的关系 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02,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0,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对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23,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0,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成熟型防御方式、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

2.2.2不同防御方式与精神质型人格特征、焦虑的关系 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5,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0,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对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27,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0,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成熟型防御方式、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

2.2.3不同防御方式与神经质型人格特征、焦虑的关系 对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0,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包含0,表明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检验结果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021,且其Bootstrap 95%置信区间(CI)不包含0,表明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之间的中介效应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军校学员的焦虑水平得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1.52±0.52)分,n=19662],具有统计学意义,揭示学员的焦虑状况整体较好,这可能与院校重视学员心理健康,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也说明学员的心理素质水平较高。相关分析显示:精神质型与神经质型人格特征分别与焦虑水平呈正相关(P<0.01)、内外向型、掩饰性人格特征与焦虑水平呈负相关(P<0.01),即高精神质型、高神经质型和内向型的学员焦虑水平偏高,外向型学员焦虑水平较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9],表明了学员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个人的人格特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格内向、相对神经质、精神质可能是导致焦虑发生的易感因素。本文结果还显示,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方式与焦虑存在正相关(P<0.01),而成熟型防御方式也与焦虑存在正相关(P<0.05)。这与刘诏薄[10]报道焦虑症患者主要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的结论一致,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防御方式的使用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11],这也解释了不同类型的防御方式和焦虑存在一定的联系。

本研究发现,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不成熟型因子有显著负相关(P<0.01),与成熟型因子有显著正相关(P<0.05),且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分别在内外向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说明了越外向的个体,越多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而越内向的人,越多倾向于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用来缓解自身的焦虑状况[12]。

研究还发现,精神质人格特征与不成熟型因子有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熟型因子有显著负相关(P<0.01),且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分别在精神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研究指出:人格精神质维度反映自我功能[12],防御机制和情感或焦虑承受力都属于自我功能的基本能力,而个体使用何种类型的防御机制则取决于个体“自我”发展是否成熟。因此,当个体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较低时,表现出情绪反应缓慢,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等人格特征时,多选择使用成熟型防御机制,以缓解自身的负性情绪,提升自我的焦虑承受力;而当个体得分较高时,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此时,个体多选择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来应对刺激,造成机体焦虑等心理健康指标增高。

最后,研究再一次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12-13],且不成熟型防御方式分别在神经质型人格特征与焦虑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神经质维度表示个体情绪的稳定性,神经质高分者容易焦虑,喜怒无常,易激动,而低分者不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克制[1],由此可知,倾向神经质的个体,其情绪不稳定可能性增加。而情绪不稳定性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高的个体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内心的冲突,如此容易产生情绪不稳,此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相似性[14-15]。

通过分析讨论,我们认为军队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注重培养学员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不仅是学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其参与各项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所在。学员面临空前的生活和学习压力。且军校阶段是军校学员人格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特别注重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所以,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官兵,应注重培养官兵健全的人格,促进其性格、气质、能力、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官兵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对军营有着更高的认同,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感,能够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展现出良好的军人形象和精神风貌。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官兵学会合理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及时应付心理冲突、保护身心健康。研究发现,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将决定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类心理冲突与危机[6]。对于性格内向的官兵,应注重培养其外向型人格特征,生活中应采取成熟型防御机制去处理各类焦虑、抑郁事件;对于倾向神经质的官兵来讲,也应尝试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解决心理问题;精神质维度上得分较高的官兵在适应外部环境,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并注重提升个体“自我”发展成熟度;

三是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影响官兵心理健康的前置和后果变量展开系统性体系化研究,找出其存在的统计学上的中介和调节效应,为下步科学开展心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