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程福安
(云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检验科 广东 云浮 527300)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呈间质性肺炎改变的疾病,作为儿科常见病肺炎支原体多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感染后可出现咽痛、头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影响其生长发育,亦可危及其生命,因此需及早进行诊断,以便明确其病情变化[1-2]。支原体肺炎部分患儿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皮肤黏膜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偶见非特异性肌痛和游走性关节痛,也有表现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损害、血尿及溶血性贫血等[3-4],目前临床多采用血常规检查,通过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明确其临床价值,本文遴选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择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报道如下。
选取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我中心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5.65±1.13)岁,平均病程(30.52±2.71)d。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5.60±1.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2)出现咳嗽、咽痛等症状者,或其他相关症状;(3)肺部听诊及支原体培养检查确诊者;(4)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无呼吸系统感染者(对照组);(6)体检无异常者(对照组)。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丢失者,或者资料不完整者;(2)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系统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者;(3)存在其他肺部疾病者,并且可能对于本文研究具有明显的影响者;(4)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者,或者患有其他疾病者,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5)家属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6)体检发现异常者(对照组)。
纳入研究40例受检者均实施血常规检查,检查前指导其禁食、禁饮8 h,采集其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 mL,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所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记录两组血常规指标,主要包括:单核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指标。
选用S P S 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单核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常规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血常规指标对比(±s)
组别 观察组(n=20)对照组(n=20) t P单核细胞比率/% 7.20±1.16 5.60±1.12 4.438 0.000淋巴细胞比率/% 39.96±2.13 40.00±2.48 0.055 0.956中性粒细胞比率/% 48.04±5.31 49.90±6.57 0.985 0.331血小板计数/(×109·L-1) 336.50±25.64 359.87±27.52 2.779 0.008血红蛋白/(g·L-1)124.85±10.49 124.48±11.25 0.108 0.915红细胞计数/(×109·L-1) 4.98±0.87 4.95±0.98 0.102 0.919白细胞计数/(×109·L-1) 9.67±1.35 11.20±2.23 2.625 0.012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胸膜肺炎,作为一种无细胞壁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是诱发儿童肺炎,亦是损伤脏器的重要病原体。研究发现,小儿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在生活中极易受肺炎支原体感染,一旦其进入患儿的呼吸道便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一种过氧化氢菌膜毒性,继而损伤其呼吸道[5],不仅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亦可诱发肺部感染,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无显著临床症状,出现的咳嗽、干咳等症状与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相似,在病情较轻时不会出现发热等症状,导致疾病持续进展诱发不良事件[6]。
正常情况下在患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后,对患儿进行诊断时通过肺部听诊、血常规等检查;在患儿出现明显肺部湿啰音等肺炎表现时需通过X片等检查,以明确其是否存在炎性变化[7]。在血常规检查中通过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变化对细菌或病毒感染进行初步诊断,但部分患儿血常规检查显示阴性,病情被遮盖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8],因此需及早采取科学方案进行诊断,以便医师根据患儿病情展开针对性治疗。
本研究选取我中心2020年1月—12月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我中心的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单核细胞比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上述血常规指标在肺炎支原体诊断中可行性较高,分析: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易在冷湿环境下繁殖,所以秋冬季节高发于其他季节;其次该项疾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有2~3周的潜伏期,从而出现头痛、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因此潜伏期极易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小儿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且机体免疫功能较低下,在生活中一旦受病菌侵袭便会导致肺功能紊乱,增加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但研究发现小儿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支原体对细胞因子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体内单核细胞被大量激活,导致单核细胞比率持续升高;再次支原体代谢物会损伤淋巴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持续降低,从而加重感染,因此医师可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及治疗,亦可作为评估预后效果指标。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血常规变化,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并展开系统治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